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取高树勋起义,是全国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邓小平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在军事上打败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同时,打的一场出色的“政治仗”。本文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始末及经验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宁志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战前,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万人,装备也好;解放军总兵力约60万人,装备较差。毛泽东将战役喻为“一锅夹生饭”,是说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战役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3.
<正>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遵照党中央的部署,从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区与侵华日军作战。1937年底至1938年12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徐向前副师长根据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946年11月19日,他结束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回到延安,一方面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区各战场的战斗,粉碎蒋介石军队的进攻,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实现大转折。另一方面,他代表中共中央领导蒋管区的人民斗争,掀起反美反蒋的群众斗争高潮,陷蒋介石政府于全民包围之中。1947年,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一年,周恩来在两个战场为中国人民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是西南党政军最高首长。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繁忙岁月里,"三巨头"时刻不忘西南首府——重庆的文化建设,从而拉开了新重庆文化建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在渝出版《新华日报》在重庆新闻史上,有过两张《新华日报》:一张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由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人称老《新  相似文献   

6.
刘伯承和邓小平是我党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俩一个是师长(司令员),一个是政委,长期战斗、生活在一起。从太行山麓、晋冀鲁豫、中原大地直到西南边陲,烽火硝烟中,二人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最亲密的同志和战友,为我党我军领导干部树立了亲密合作、团结共事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7.
2007年岁初,百岁老人薄一波安详地走了:60年前,薄一波主持华北局工作,在太行山、在西柏坡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和坚定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永远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刘伯承、邓小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作为统帅一支战略方面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紧密合作,长期共事达13年之久,堪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黄金搭档”。这对“黄金搭档”恰如两位造诣极高的导演,气魄非凡地导演出许多伟大的战争活剧。1947年夏,刘、邓率部实施外线突破向大别山跃进,成为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幕。1947年6月30日,突破国民党黄河下游防线,开始实施毛泽东战略反攻的构想1947年,蒋介石抽调了60余万兵力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钳形攻势,其联系两翼之间的中央战线及战略纵深的…  相似文献   

9.
在刘邓之间,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刘伯承与邓小平,有着13年共同指挥军队的战斗生涯,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谊.刘伯承生于1892年,年长邓小平12岁,两个人都属龙.他俩是两条真正令中国人骄傲的威猛巨龙.在他俩相遇之前,人生经历就有了一些微妙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敌人布防的预案,刘伯承、邓小平等确定西南作战指导原则:首先必须彻底切断敌人退路,封闭敌人于西南境内予以全歼。军事、政治两手兼备,加速战役胜利进程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1月至12月,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指挥所部发起进军解放大西南战役。此役历时近两个月,歼敌90余万人,解放了西南广大地区。西南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追击阶段通过大迂回、大包围,完成大歼灭的大规模山地进攻战役,是追歼西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行动,是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秘密大迂回截断敌退路,军政两手兼施迅速歼敌,加强协同临机灵活指挥等方面,展示邓小平等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文韬武略和成竹在胸、从容不迫的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大西南和建设大西南的过程中,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三位主政西南的党政军首长,聚会重庆,携手共建大西南,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相似文献   

14.
正这幅大家都熟悉的照片(照片1),是已故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高帆的作品。高帆是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长起来的著名摄影家。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出没在硝烟弥漫的火线现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许多战争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感人的历史画面。这幅邓小平和刘伯承合影的经典照片,虽然经常出现于反映晋冀鲁豫根据地斗争和邓小平、刘伯承革命生涯的历史画册、书籍中,然而,人们对这幅照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刘邓大军"威名远扬,战功赫赫。作为这支部队军事主官的刘伯承和政治主官的邓小平从1938年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他们率领"刘邓大军"所向披靡,从百团大战到挺进大别山,从淮海战役到解放大西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本文着重撷取和挖掘这对黄金搭档在抗战时期留下的一件件文物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某些侧面真实地反映那段变幻莫测、可歌可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小平桥、伯承桥见证刘邓为太行人民开挖"救命渠"如今,若前往山西省黎城县上遥镇西柏峪村寻访,还能看到原漳北水渠上有一座名为"小平桥"的石渡槽桥。虽然随着水渠的改道,这座桥已经成为某户村民家的一堵院墙。但在当地人民的精心呵护下,它依然忠实完整地见证着那段历史:当年邓小平、刘伯承等人领导根据地军民开渠引水,当地群众为纪念他们的历史功绩而为它起名。黎城自古石厚土薄,旱情频繁,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年无雨、岁  相似文献   

17.
冯倩 《党史博览》2008,(10):20-25
解放重庆,毛泽东原本希望“打一个聚歼汤恩伯于上海那样的好仗”。刘伯承、邓小平严令部队:“主要是解决胡宗南部,不得派一兵进成都城区,违者按纪查处。”  相似文献   

18.
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按中央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中原,以大别山为依托,开展反对蒋介石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大别山人民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一根打狗棍 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体质较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  相似文献   

19.
许正 《党史纵横》2011,(1):11-13
隐蔽战线的斗争,不见战火硝烟,却见刀光剑影。不见肉搏厮杀,却见生死命悬。一片波谲云诡、扑朔迷离背后,是不见血的较量,是斗智斗勇、坚贞不屈的生死考验。  相似文献   

20.
高戈里 《党的建设》2012,(11):62-62
1942年,未满14岁的林家保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后随部队起义。起义部队于1947年初在北满根据地开展了以“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军队”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整训。伴随控诉运动进入高潮,起义部队发展了第一批秘密的中共党员,林家保成为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