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刚 《中国律师》2006,(10):48-48
2006年9月11日,星期一,一早,恶耗传来,郑成思老师昨晚走了。我希望这是个误传的消息。但随后不断传来的讯息证实了它的真实。下午,郑老师的女儿打来电话,告诉我,郑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定在了星期五上午。电话里,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她们,只是问了治丧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系方式。随后,以我和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定献了花圈。  相似文献   

2.
吴汉东 《知识产权》2006,16(6):12-12
2006年9月11日上午,陆续接到同行、朋友和学生的十多条信息,郑成思教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作为同行,我对这位中国知识产权界杰出学者的离去感到万分悲痛。在和郑成思教授20多年的学术交流中,虽然君子之交淡于水,但学术之交却非常深厚。郑成思教授是新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启蒙者之一,他将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和郑教授的交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正在撰写我的知识产权硕士论文,而郑教授也刚从英国回来,为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当听到郑成思教授因病离开我们的消息时,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到非常震惊。因为郑教授离去的太匆忙,这对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而对《电子知识产权》月刊来说,也因此失去了一位最真诚、最值得信赖的作者、读者和朋友。郑教授是《电子知识产权》月刊的顾问,从这本刊物创办的那天起直到今天。十几年来,郑教授为了《电子知识产权》的发展,为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奉献了他全部的辛勤、才智和真减。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10日,当全中国的教师们还在以各自的方式感受第22个教师节的时候,你走了。我们只是感到突然,但并不意外。因为从你的病情被确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这一天,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一年多来,每当星期二上班或有其他聚会的时候,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谈到你,三言两语而已。因为我们深怕对你的健康的担忧和牵挂会让我们没有办法若无其事地工作和生活。我们一直有一种凄然的默契:没有你的消息就是  相似文献   

5.
陶鑫良 《知识产权》2006,16(6):10-10
教师节翌日早晨上班途中,突然接到告知郑成思老师逝世的讯息。惊悉噩耗,始则不愿置信,虽然近年来知悉郑老师病魔缠身,但潜意识中却总期望郑老师益寿延年,继续献身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长风浩荡,帅旗漫卷。孰料噩耗竟此传来,就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举足轻重和进退攸关之际,郑成思老师却英年早逝,从此阴阳两隔,国家痛失栋梁之材,我辈痛失良师益友,禁不住哀思泉喷,怀念潮涌。强忍着悲痛给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同仁报告这不幸的信息“:惊闻郑成思老师仙逝,震颤吾体,痛悼我心。先生之风,日月繁星。呕心沥血,盖世学问。高风亮节,无上人品。功盖华夏…  相似文献   

6.
张勤 《知识产权》2006,16(6):7-7
郑成思先生溘然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知识产权界的重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师长和工作上的帮扶者。郑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和受益最多的一位知识产权界的学者。他在中国知识产权界的崇高声望无可置疑。三年前,我刚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时,郑先生的名字就已如雷贯耳,于是,我决定专程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我们在他的家中见面,那是一间老式的三居室,陈设简陋,郑先生在他堆满书籍的书房里接待了我,印象中他是一位清癯和蔼、博学睿智的长者。我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已模糊不清,但依…  相似文献   

7.
一转眼在人大工作已经十余年.一路走来,蓦然回首,发觉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还是《江淮法治》. 她是我的引路人.记得自己刚在桐城市直局机关工作时,因工作原因,结识了一位在市人大机关工作的程大姐.当时,我偶尔有"豆腐块"见诸于报端,但是我写的大多是简讯,加上自己获取资料的渠道极为有限,对于一些大材料不知道如何下手,稍长一点的稿子...  相似文献   

8.
我是1992年5月认识《中国律师》的,当时我在法院工作,5月18日随院长去省高院办事,领导去汇报,我在接待室里随便看看报纸杂志,翻翻这本,看看那本,翻着翻着,一本《中国律师》进入我的眼帘,本想随便翻翻,谁知越看越上瘾,、越看越想看,那上边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致于院长让我买烟的事也放在了脑后。等院长汇报回来。问我要烟。  相似文献   

9.
韩文贵 《中国监察》2008,(15):62-62
1987年我国恢复建立行政监察体制之后,我有幸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厅厅长。回顾往昔,虽说二十来年弹指一挥间,但是从事行政监察工作征途不凡,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10.
林广海 《知识产权》2006,16(6):13-13
2002年底,由于广东省高院进行内设审判机构的改革,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民三庭),我被安排到民三庭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这样,我便成为了一名知识产权法律工作者。初入行,对于知识产权所知甚少。于是,我便四处搜集有关知识产权的理论书籍,通过学习,给自己“输液恶补”。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知道了郑成思教授,也知道了他对于版权法的玄奥有一个“鬼学”的比喻,于是我迫切地想购买郑教授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权法》(1997年修订版)。但我跑遍广州全城的书店也没有买到,情急之下,我向北京的朋友求援。很快,我就收到了有郑教授本人寄…  相似文献   

11.
陆子修 《江淮法治》2009,(15):52-53
我与根生同志有幸相识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我担任安徽省滁县地委书记,他年过花甲,将要从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由于滁县地区是农村改革发源地,改革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较多,引起了他的关注。蒙他厚爱,我们便开始有了频繁交往。  相似文献   

12.
值此《中国司法鉴定》创刊10周年之际,特致以热烈祝贺!《中国司法鉴定》创刊10年来,全面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反映我国司法鉴定改革与发展的动态、经验和成就,针对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与发展、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广泛深人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概括,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推出了大量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为推动司法鉴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继坡 《中国监察》2010,(12):64-64
贵刊2010年第7期“理论纵横”栏目《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廉政准则〉》两篇文章刊登后,在我们当地反响很大,镇纪委及时将这两篇文章印成小册子,组织全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相 互冲突的法律规范,前者意在维持知识产权人的一种垄 断地位,而后者则意在限制或破除垄断。深入考察我们发 现,二者其实是追求同样的目标的,即社会财富的增多。 所不同的是,知识产权法是通过赋予知识产权所有人以 专用权利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鼓励技术创新;而这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垄断、反过来也会妨碍技术创新。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涤清知识产权在反不正当竞争法 体系中的地位--反不正当竞争法以维护正当的交易秩 序、保障有序竞争为目的,禁止这种专用权利的滥用, 同样达到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姜颖 《知识产权》2006,16(6):8-8
听到郑成思同志逝世的消息,尽管知道他的病情,还是感到一点突然。前几个月人大常委会开会的时候见到他,看上去他没有什么变化,虽然身体瘦弱但精神依然矍铄,自以为还能坚持相当一段时间,还能做些事情。面对可能恶化的病情,他很平和,也很乐观,毫无惧色。此后,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开会就都没有见到过他,想必是有事。他总是很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路快节奏。可是几个月没有见到他,心里不免有些打鼓,暗自为他祈祷。不想,9月10日,郑成思同志走了,一如他既往的风格,匆匆地走了。我感到很悲痛。郑成思同志是知识产权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我和…  相似文献   

16.
张志成 《知识产权》2009,19(4):28-31
实现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是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统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统筹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共同上水平,统筹人和事业的共同发展,兼顾知识产权局强局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兼顾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协调发展,兼顾国内和国外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实现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康贵民 《中国监察》2010,(10):64-64
近日,李雪勤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60年》一书出版了。该书系统地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底60年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可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关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历史的书稿,无论是对从事相关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还是对从事党的建设特别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都是一本有入门之用、工具之用、史学之用的好书。  相似文献   

18.
日前.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获悉.2007年截至到目前,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已在商标管理案件、商标异议案件和商标争议案件中认定驰名商标197件,其中包括商品商标183件,服务商标14件。新认定的驰名商标中有一大批为消费者或相关公众耳熟能详的商标。例如,“新华书店”、“复旦大学(复旦)”、“英语周报”等文化教育产业的商标,以及“张一元”(茶叶)、“德州”(扒鸡)等“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商标。  相似文献   

19.
珍诚二十年     
《电子知识产权》月刊自1991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这颗当年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播下的宣传知识产权的种子,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0.
管育鹰 《知识产权》2007,17(5):29-29
2007年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郑成思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郑先生的老师、同事、学生、朋友及家属等近百人在知识产权出版社聚会,为刚刚出版的新书《不偷懒,不灰心——郑成思纪念文集》举办首发式和座谈会,共同缅怀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