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主张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及法制教育、制订完备可行的应急预案和增强网络技术防范、处置措施等途径,有效地应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了反映舆情社情的重要阵地,网民在网络上参与公共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关注和聚焦干群矛盾、贫富差距、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表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往往比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要严重,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瞬间爆发性、虚实交互性、范围广域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性,将成为社会转型期政府经常面临的一种社会危机形态。转变治理理念、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搭建网络对话平台、完善信息安全立法及建立健全预警与处置机制是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通过互联网的活动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一些以前不能想象的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尽管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对于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互联网的方便和低成本性给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动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动员的威胁,政府要保持对于信息的制动权,遏制从在线动员向现实行动转变的触发事件并建立网络化的网络动员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各种不良思想道德观念为其滋生提供了“土壤”,复杂网络环境为其产生提供了“环境”,社会监管不健全为其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有效抑制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网络良好发展的环境;改善管理机制,合理有效地监管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数量上的日趋增长和影响力日趋扩大,高校领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就高校范围来讲,一般四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较为常见,属高发类型,应当引起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并对其分类引导。同时,正确定性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将其理解为大学生积极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加强有效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造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入手,从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教学、高校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预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急剧凸显,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特别是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大。对新媒体视阂下高校的群体事件实施有效的防控,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下,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在虚拟社会得以重演,已构成当下政府面临的一种新形势新挑战。因此,如何防范应对已成为构建和谐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议题。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和引导,完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强化官员问责制度,对于那些恶意发布虚假信息或恶意中伤报复的网络行为人,更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惩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也日渐普及。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发布网络舆情,以不同于传统渠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是一种民主崛起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导致它同时带来了许多弊端。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可忽视,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它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扩音器,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会促进事情的解决,但也是群体性事件解决的绊脚石,会呈现各种不理性、情绪化的观点,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所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控制应对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为此,政府要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弘扬主流旋律。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很大挑战,网络社会甚至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但现实社会中的仇腐仇官现象以及网络环境所形成的类似意见气候,集中体现为群体无意识或非理性行为以及群体极化,导致大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说到底仍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社会的现实反映,亦给各级政府妥善应对此类事件带来了很大挑战。唯有强化源头治理、规范网络行为、重塑网络意见环境,并建构起立体多元的媒体传播渠道与受众整合机制,巧用各种传播技巧,各级政府才能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使“沉默的螺旋”成为积极、开放的“螺旋”。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讨论、参与和监督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形成了基于社会舆论对政治系统的压力,促使其接受网络舆论并作出反应。积极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征,能够促使政府构建科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既是典型的社会突发事件,又具有以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为基础的特点,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为公共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许蓉佳 《唯实》2010,(7):82-8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其产生也有深层次原因。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基层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同心同德。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性事件:原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的普及客观上加大了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常常误导民众、制造矛盾,使事态失控或恶化,引发现实突发事件,其影响要远远大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必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网络政策法规,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搭建政府与民众的网络对话平台,建立舆论监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真正提高网民素质。  相似文献   

18.
李黎丹 《前线》2013,(12):151-15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进入发展黄金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以网络舆论聚集为表现特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和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民意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区别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及产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要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