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史之乱期间不仅是唐代诗歌,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转折点,应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实际上人们对此仅做了些浅耕粗作。在这方面作点细致的研究,可以使学术界对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涣、辛浙交往最深。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在同期诗人中,只…  相似文献   

3.
在李白故里著名书法家岑勇先生的身上,不难看出一个文化人所坚守的精神家园。他从敬仰李白、热爱李白到痴迷李白,李白的精神时刻影响着他和他的书风,体现在他的尺幅之中,李白的诗情在他的笔下构成了当今书坛一道亮丽风景。他所创作的李白诗词书法作品10余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多次在国家、省、市级  相似文献   

4.
李利民  梅水燕 《理论月刊》2007,(10):126-128
安史之乱诗坛上的诗歌,从风格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盛唐风格,由盛唐到大历的过渡风格,大历风格。文章据此将安史之乱诗坛的诗人分为三类,分别探寻了他们在精神成熟期所经历的朝政背景,从而找到了他们在安史之乱诗坛创作出不同风貌的诗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正>1958年,一部反映我党地下工作题材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一时,蛋糕里夹电报底稿、火柴盒里藏电报密码、店铺楼上发电报、李侠在最后被捕前仍坚持发报等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前,记者联系到"李侠"原型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和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他们的介绍,还原了李白十几年来地下电台工作的惊险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睿 《前沿》2005,(6):195-198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文学也随之进入了变革时期。刚从噩梦中醒来的大历十才子在全面恶化的社会环境和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中又跌入了空虚的现实里,心灵忧伤无尽。本文试从十才子的心态特征与诗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刘燕燕 《前沿》2007,(7):233-235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各方面发生了转型,而文学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显露出中唐面目。"大历十才子"更多地从艺术手法方面对初盛唐既有所继承,亦有所新变;同时,也开启了晚唐乃至后世文风。本文试从艺术手法方面归纳论述大历十才子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
郑庆君 《求索》2008,(10):191-193
“叙述+评描”体裁是李白“月亮”绝句的语篇特点,这从语域特征的分析上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语场”看,李白月亮绝句全是叙述或描写“月夜”中,诗人的所见所感或所经历之事,将月色拟人化,让月亮去“经历”或“参与”人的行为活动是李白月亮绝句在语场上的一大特色。从语旨看,描叙不同的人际对象,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与功能。而崇尚自然通俗、不拘形式,大胆体现自我则是李白绝句在语式上的重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向卫国 《前沿》2002,(8):122-124
人的心理机制分“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阿瑞提认为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特殊的结合”。诗歌语言相应地也有原生性和继生性 ,不同的诗人偏重于不同的语言倾向 ,李白的诗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原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蜀中自来富英杰,川西北的江油可谓地灵人杰。文有唐代诗仙李白:武有武林一代宗师海灯。他们传奇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内涵丰富的宝贵遗产,并为中外所珍视。继海灯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又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诗仙李白》正在筹拍之中。《诗仙李白》是江油人王慧清写江油人李白的巨著。《诗仙李白》20集历史传奇电视连续剧以唐帝国开元天宝宏丽壮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反映诗仙李白浪漫传奇的一生,根据现有史学资料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全剧在保持李白主要精神和史实的基础上融史实、传奇和民间传说于一炉,虚构得体,塑造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宗教意识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在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可以发现创作者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而不同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所表达的宗教意识各不相同。结合彝族、傣族、藏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题材美术作品,分析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宗教意识,并进一步揭示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宗教意识的内涵,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的创作者希望通过其作品表现"万物皆有灵"、"万物皆美"、"轮回因果"以及"天人和谐"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萃     
大陆和台湾发行的邮票,有许多相同的题材.大陆曾多次发行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邮票,而在台湾省发行的邮票中也多次出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此外,屈原、李白、杜甫、徐光启、林则徐等人物,都曾是海峡两岸邮票上的人物形象.在文化艺术方面,海峡两岸表现在邮票上的相同之处就更多了.如唐三彩、古代钱币、古代铜器、仕女图,等等.在体育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四年八月,在美国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得了"三连冠"后,台湾省特地于九月九日发行了一套大陆"女排"邮票.其他如风光、花卉、十二生肖等相同题材的邮票也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李白的咏侠诗章继光一唐代任侠之风与李白早期的任侠经历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过太宗、武则天、玄宗等统治者的努力,整个唐代前期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到玄宗开元期间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强盛的国力使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并大大刺激了青年士人...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研究的课题也比较广泛。但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民族关系,却是一个比较沉寂的题目。对此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以及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平定下去,历时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唐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对安史之乱大都有所反应,  相似文献   

16.
水,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大的自然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在其1000余首诗作中,共出现“水”字476个(未包括与水相关的江、河、湖、海等),写到江(江水)60次,河(黄河)41次、波(波涛、波澜等)74次,海(沧海、沧溟)64次……意象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李白不仅对水作出精彩描绘,还在审美过程中注入了自我生命感受的诗情体验,使水拥有了极富个性的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17.
王纯 《今日广西》2014,(7):55-55
老实说,从当下的书籍里,诗鬼李贺的诗歌可觅的不在少数。人们都知道,在盛唐时期,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李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诗一度遭遇“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进行博弈论分析,可发现我国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正在不断演进。《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顺应了世界潮流,也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归责模式,但并不完美,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勤于政事,积极进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在他执政的后期,他志得意满,居安亡危,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20.
“春日春盘细生菜”,出自杜甫的《立春》诗,说的是立春这天吃春卷的习俗。当然,在杜甫的诗里,还寄托着诗人,因安史之乱而流浪异地,所生发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