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正>在清代学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社会家庭伦理的出发点,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为人,必须要有孝德。人不可不知孝孝由"老"的上半部分和"子"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乘老也。"其实,孝蕴含着浓浓的真情:当"子"年幼之际,"老"把"子"紧紧地庇护在身下,为其撑起  相似文献   

2.
正《诗》(《大雅》)指出:不要忘记你的祖宗和父母,这是人生最需要修养的道德。从说文解字上看,"孝"字为子女把老人扛在肩上,"道"是人扛着脑壳走在路上,将"孝"与"道"一结合就是挑着父母走在大路上,此为人间正道。一、孝敬父母要有良心不同的老人,对子女孝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最起码有两点是相同的,一点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关于家风,民间常常把"孝"和"敬"连在一起。孝敬的内涵是孝为行、敬为心。作为晚辈,心中要有对父母深深的敬重,既能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能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在做好孝敬长辈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好下一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物质生活改善只是一个方面,传递好家风当是更重要的一面。时代在变化,人类在进步。不  相似文献   

4.
百善孝为先     
<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穷,怎么报答得完呢!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基石。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所以出现古语"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5.
胡卫江、刘冬兰夫妇是农二师三十六团五连职工,他们俩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明的头脑共同创建了和谐美好的家园,成为"和谐小康家庭"示范户和团场职工学习的楷模。胡卫江、刘冬兰都是军垦第二代,父母均为退休职工,特别是刘冬兰的父母还是退休老干部,要是依靠父母的老关系找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可是他们不愿意那样,身为共产党员的刘冬兰带头要求从一线职工干起,从挖渠道、  相似文献   

6.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我们要求学生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首先就要关心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7.
潘国玲 《世纪桥》2011,(7):31-3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辞海》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曰孝","对祖先也称孝",概括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了稳定作用,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国家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倡导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孝文化对现今而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年轻人看来,尽孝在时间管理上是一件奢侈的事。异地就业,"996"式的互联网作息,让子女很难做到花费大量时间在陪伴父母这件事上。而年轻人越是这样认为,也就越难抽出时间,直到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才幡然醒悟,此时想尽孝了,父母却已离我们而去。事实上,尽孝未必要时刻陪伴,适当"微孝"也能给父母以宽慰。"微孝"让尽孝也能"碎片化"。"碎片化"不是让孝成为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敷衍和形式,而是让尽孝这  相似文献   

9.
在四师七十一团九连,有一户人家相亲、相敬、相爱、母贤子孝,友善邻里,他们勤劳、富有爱心的美德也造福着周围的职工群众。大家提起他们都没有一个不说"加合斯"的,他们就是九连职工韩建明、朱春兰夫妇家庭。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韩建明、朱春兰夫妇结婚  相似文献   

10.
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道德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尊老爱幼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简约地归结就是"孝"与"慈"两种思想。传统意义的"孝"更多地是指"能养"父母长辈,而今天的"孝"则不仅是侍  相似文献   

11.
“孝”,这一话题,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其功过是非,多少年来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无定论。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孝”还能不能倡导?如何倡导?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之一。 笔者认为,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孝”必须重新界定其内涵,去其糟粕,在其精华,并赋予时代的内容。 孝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地说,孝是一种家庭关系,大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属于伦理道德范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3,(2):48
父母的"嗦"、"多事"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作为子女,面对渐渐老去的父母,要用心理解,要尊重父母,要懂得感恩。以下是网友在帖子中列出不要对父母说的9句话:1.好了好了,我知道,真嗦;2.有事吗,没事我挂了(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4.跟你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父母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思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SES与父母温暖理解和干涉保护、创造思维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了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后,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补偿作用;(4)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家庭SES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父母温暖理解在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压力缓冲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回族职工马和平和妻子杨晓琴结婚22年,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从结婚就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勤劳致富,妻贤子孝,家庭和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当地传为佳话。结婚头两年,由于杨晓琴不是职工,生活来源仅靠丈夫一个人维持,日子过得相当贫困。1991年,团里开始吸纳新职工,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毕竟自己可以参加工作了,可要是真的上岗,孩子当时还不到一岁正  相似文献   

15.
由于父母只注重小孩的考试成绩,导致家庭孝德教育缺位;农村核心家庭逐渐增加,每个家庭人数和代数减少,家庭日益小型化,孝道在维系家庭稳定方面的作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子女获取知识经验不再依赖父母,而且赚取财富的能力超过父母,父母的权威大大下降,子女缺少行孝的动机。学校教育中缺少孝道教化的内容,更没有采取合适的孝道教育的方式,孝道教育基本上退出了学校教育。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孝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摧毁了传统农业社会,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如蕴 《学习论坛》2004,20(7):51-52
在我国 ,第一批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父母绝大多数现已年过半百 ,即将进入老年 ,却因种种原因 ,使他们这些当年的计划生育光荣户成为养老问题上被遗忘的困难户 ,尤其是在农村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能否尽快妥善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 ,不仅是这些家庭的事 ,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稳定的生育水平能否继续保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唐代中期的《女孝经》,以"孝"作为妇德的根本,论述了对女性进行教育的重要性,即女性为人女时应孝敬长辈,为人妻时应恪守妇道,为人母时要承担育子责任。《女孝经》揭示了唐代女性教育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以"男尊女卑"为核心理念,以"三从四德"为根本内容,以"忠贞专一"为道德准绳,以提升女性素质为时代特色,给予了当代女性在传承"女孝"文化、教养子女责任和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以一定的启示,我们应在摒弃其糟粕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其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正"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更危害了社会,悔不该如此无知、贪婪,愧对组织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愧对众多亲友给予的厚爱,更愧对父母妻儿,使他们承受了无限的痛苦和压力……"在看守所中,安徽省天长市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保障房中心)原主任张殿竹在悔过书中沉重地写下这段话。  相似文献   

19.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讲述了她心目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对她的深远影响。整理/徐蓓父母坚信,他们在美国的成功源于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我想说说我的父亲。他早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刚开始与中国建交时就回到了中国,他是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人。那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来中国,但是我父亲那么早回来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想见他的母亲,他们已经23年没有见面了。中国人以孝为先,这也是你们应该为中国感到骄傲的一个理由。  相似文献   

20.
<正>舒永平的家庭三代同堂5口人。多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凡的事、点滴的情奏响"和谐小康幸福家庭"的音乐篇章。今年39岁的舒永平,是农十师一八八团水管站分管渠系的一名领导。在家里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大小小的事都离不开他。作为长子,父母年岁大,为更好地照顾父母,自婚后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开始他的家庭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