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我们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并解释民众"群体归因偏向"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政策以应对,对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和缓解负面事件对警察形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发现民众群体在做归因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做出利己主义的内在倾向归因,加上警察特殊的社会角色,民众群体单边逻辑的归因定势和不恰当的舆论引导,致使警察这一角色身上被强加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民众抱怨。必须从树立警察形象、加强警民交流和引导舆论"双刃剑"等多方面来努力克服群体归因偏向,建立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3个实验细致分析了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不同修复策略、不同修复时机和民众负面情绪对警民信任的修复效果,并比较了不同自我建构类型人群的信任修复效果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民众的负面情绪越高,其对警民信任修复效果产生的负向影响越强。第二,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前,依存型人格较独立型人格对警察持有更高的初始信任水平;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依存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越高,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越差,但是,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复效果高低对修影响则无明显差异。第三,警民信任危机事件发生后,修复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因人而异",在依存型人格的群体中,延迟修复效果优于即时修复效果,但在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修复效果却无明显差异。第四,民众自我建构水平、修复策略与修复时机三者之间存在三维交互效应。由此,科学平息民众负面情绪、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因人施策""因时施策",尤其是要注意对依存型人格人群的因势利导,是当前修复警民信任关系水平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新时期警民关系之前,要先重点考察"警察"和"民众"两个主体的时代内涵。人们认识警察,不仅仅是对警察组织和人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警察角色、身份和形象的认识。警民关系中的"民",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还包括网络上拥有虚拟身份的民众,以及由个体构成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应分别从警民政治关系、警民社会关系、警民管理关系、警民服务关系、警民公共关系、警民监督关系、警民人际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梳理,由此概括新时期警民关系定义。  相似文献   

5.
在警民冲突不时发生的今天,从源头剖析其发生机理就越发显得不可或缺与紧迫.警民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大主体,警察与民众在整个警民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警察与民众都做出一定的努力,警民关系的优化改善才能取得更具实效性的成果.因此,从警察与民众的角度全面、客观探求警民冲突发生的原因,应能为警民关系重塑,实现良性回归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转型社会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公安机关执法理念、工作机制以及行为方式造成结构性压力。构建以警民信任为核心的和谐警民关系是纾解当前公安工作压力的关键举措。政治信任理论是探寻政治权力与民众权利张力、规设政治权力与民众权利关系的综合性、应用性分析框架,其为当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与理念启示。  相似文献   

7.
警民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和谐社会对警民关系的要求应然是:警方与民众能够通过良性互动各自实现价值满足需求,获得共同的发展.警民关系的困境根源在于:警务工作性质导致的警察权威主义、多疑和孤立;执行法律(打击犯罪)、维持秩序和提供服务方面存在不和谐因素;警察腐败和非警务随意调动等.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应该从警察自身的完善入手,同时加强警民沟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进入了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高发期,近年来,邻避型群体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重大事件相继爆发。邻避型群体事件频发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事前民众参与缺位,民众利益被漠视;政府公信力低,政府与民众沟通不畅;邻避设施信息不透明,环评报告失真;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能力不足,处置方法不当;民众风险规避心理和"闹大"心理;民众合法维权受阻,选择实施非合法方式。有效应对这类事件,需要打破政府"代民做主"的决策模式;构建公开透明的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受损民众的利益补偿机制;严格邻避设施的"环评"和"稳评";提高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能力;将邻避冲突的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警民关系一直是公安机关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要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审视警民关系,在警务活动中只有广泛收集了解公众意愿,建立与民众接触的制度,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密切警民关系,加大公安宣传,沟通警民感情,处理好与党政及各部门、团体的关系,才能构筑出警民关系新格局,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发展完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重要问题,是社会变迁的具体表现,是影响制约警民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警民关系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使得民众信任危机化,警民冲突聚焦化,社会稳定阻滞化,民警影响深层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正视社会分层带来的各种挑战,主动加强沟通,善于协调利益,积极化解矛盾,满足阶层诉求,深化社区警务以推动基层民主,关心体恤民警以激发其内部动力,从而最终建立起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容易滋生网络谩骂、网络谣言和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公安机关在建设网络空间和谐警民关系中面临挑战。根据网络虚拟空间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拉近警察与网民间的关系;完善公安机关网站建设,构建畅通的警民沟通渠道;注重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寻求媒体支持,引导网民正确认识警察群体;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引导网络主流舆论朝警民和谐方向发展;培养网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网民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体。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包括两大方面:公安机关在处理与民众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四种意识,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造能动意识;公安机关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宣传与动员作用、参谋与协调作用、先锋与善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期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让警民关系的和谐问题再次凸现。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公安工作,必须推进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苦练群众工作基本功,积极创新和拓展警民沟通渠道,慎用警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安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公安微博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针对其使用现状,要正确把握公安微博在警民关系建设中的定位,提高公安微博对民众的吸引力,规范公安微博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国际警务改革的历史表明,警察机关是各种惯性思维、传统观念相对顽固、思想转变难度较大的部门。将警民关系中"民"的概念由"人民"转变成"公民",虽一字之差,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要跨过思想观念的千山万水。"警民关系"的内涵就是"警察和公民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厘清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厘清警民关系的内涵对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涉警案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容易引起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公安机关应引起重视。涉警案件网民"群体极化"的产生有公安机关自身和网民群体两方面因素。要解决此问题,公安机关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网民理性思考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三项建设"是公安部党委为推动公安工作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新决策,其中,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对于公安机关的"三项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是"三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各级公安机关在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依然面临不少考验和诸多困境,必须对影响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警民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极为和谐融洽的,但随着社会变迁,警民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信任依赖逐渐变得疏离乃至对立,尤其是近几年来,警民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多起大规模警民冲突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警民关系问题一度成为了社会焦点问题。我国的警民关系具有一定特点,其背后更是隐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警察执法问题以及相应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民众"相对剥夺感"是群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民众的社会认知偏差,则是影响调控群体事件行为进程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警民话语冲突是警民关系的重要话题。警民关系不仅是警察与民众的双边关系,也与国家、社会、法律、文化等共同构成多边关系,这决定了警民话语冲突预防体系的建构具有系统性,它既要有宏观建构,又要有微观建构。从警方的视角来看,警民话语冲突预防体系的宏观建构主要包括建章立法、提升素养、宣传与沟通等背景预防体系的建构,微观建构主要包括执法态度、执法行为、执法话语等现场预防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