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彝族的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学资料为分析对象,认为水是彝族自然崇拜之重要内容,在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彝文典籍和人生诸多宗教礼仪中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彝族星月历     
前言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他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四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一位。云南省的彝族有三百三十五万多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省、州党委和政府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翻译古典彝书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十分重视,多次给予表彰和嘉奖。并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彝文研究室一成立,就大量征集古典彝书;召开彝族古代文化知识分子“毕摩”座谈会,为毕摩落实政策;举办国际音标学习班,请省语委张廷宪、马忠英等同志来讲授国际音标知识;又举办了彝文学习班,请张先、施学生等  相似文献   

4.
1988年,《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两部彝族诗学经典译著相继问世,这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发掘研究的又一成果。翻译整理这两部彝族诗文手抄本的康健、何积全、王子尧、王冶新同志,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十分可贵的。 我国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勤劳智慧的民族,由于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才使得把丰富的彝文经典保存流传下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彝族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6.
彝文金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文金石始于先秦 ,及至明清而达顶峰。分为丹书、铭文和摩崖碑刻。先秦至明初为单纯的彝文 ;明清时期基本为彝汉文合壁 ,且以墓碑为最多。彝文金石的价值 ,首先是研究彝族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其次 ,彝文金石内容的含盖面很广 ,是古代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三 ,彝文金石的文化内函非常丰厚 ,是研究古代彝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心理 ,低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等文化层次结构 ,特别是研究古代彝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彝族人居贵州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毗邻滇蜀交界的黔西北乌蒙山区,世代沿袭传统的农牧经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曾经建立过地方政权。它有自己创造的民族文字,遗留有大批的彝文典籍和金石碑刻传世,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又以毕摩文化构成为其重要的特色,精深秘奥,源远流长。在贵州高原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百花园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可以说是兀立群芳而独树一帜。但是,毕摩文化仅是彝族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深厚,可以说不了解毕摩文化,就难以窥奥理解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一)毕摩和…  相似文献   

8.
因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政治文化体制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余氏作家群的创作大致呈现出家族性、以诗歌创作为主要体裁以及将汉文作为书面表达工具的基本文化特征。与西南其它少数民族作家群相比,这些文化特征虽有表面的相似性,但实质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仍有较大差异。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的独特成因在于余氏家族少数民族贵族身份、彝族独特的文字和文学传统以及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语境下,利用网络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彝族文化网站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们具有文化的自我表述与展演、边缘族群的自我身份构建、族群文化公共空间的生成等功能,旨在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它们以汉文、彝文或彝汉双语、彝汉英三语为网页制作语言,内容主体涉及到彝族、彝区和彝族文化.彝族文化网站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民族之一;彝文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彝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吏,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主要是凭藉彝文和彝文献记载.总共6卷,长达3000余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只用了6张光盘就将其全部内容收录其中.通过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民族文献保护和民族文献研究有极大的作用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字,在历史上创造了古朴博大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档案史料。迄今云、桂、川、黔四省区收集到的和散存民间的彝文古籍、文告、家谱、帐簿、地契有数万卷(份)之多,彝文碑刻有上千余块。目前学术界多从古籍角度研究彝文文献,局限了对彝文历史文献珍贵价值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档案学、文书学、史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系统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西南彝文档案史料的产生形成、内容分类、研究价值和分布保存诸问题,旨在揭示西南古代彝文档案史料的珍贵价值,更好地开发、管理、利用这一宝贵的彝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关于彝文的起源、类型、造字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提出了“彝文独立起源论”,“彝文借用汉字论”,“彝文仿制汉字论”,“彝汉文同源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概括地说就是:彝文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实物即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文造字法也不仅局限于树枝,而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本文主要试述早期的彝文造字参照物,即以树杈的形状作为彝文基本笔画。  相似文献   

13.
彝族民间文学的蕴藏是非常丰富的,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的诗歌非常丰富,有史诗、叙事诗和各种类型的短歌。史诗是早期彝族文学的主要作品,彝族的许多优美神话都保存在史诗中。彝族人民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洪水泛滥故事,是彝族史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些史诗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内容极为丰富;天地四方,宇宙万物都写到了,充满奇特的想象,神力的夸张,以及那些瑰丽的场面,都显示了彝族人民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为理解它的变化规  相似文献   

14.
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遍布贵州高原各地,但主要聚居区域是耸立在滇黔毗邻的乌蒙山区。千百年来乌蒙山一直是彝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是孕育发展彝族古代文明的摇篮。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崛起与发展,对贵州古代的民族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彝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彝族历史文化悠久,有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字,大批的彝文典藉、金石碑刻仍传流至今。其次,彝族在历史上曾在贵州高原建立有罗殿国、罗施鬼国、自杞国等民族政权,有自己严密的政治、社会、军事组织制度,保境拓疆,雄长一方。其三,伴随中原历代王朝的开道拓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由原始部落社会跨入文明社会门槛,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要早。 (一) 彝族漫长的远古史前史和族源迁徙,限于汉文文献资料的残缺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聚讼纷云,难于定论。但是,据彝族文字记载的大量典藉(近年以来已经翻译出版了相当的史料)说明,彝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曾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又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由君臣师匠的产生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斑斑青史在彝文典籍中均可梳理探求。 据贵州彝文文献《彝族源流》记载:彝族的历史久远,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  相似文献   

15.
彝文是彝族先民沿着自身造字道路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古文字,彝语称其为“”(su~(33) na~(33)),即“书眼”的意思。汉文献上称其为“文”、“字”、“韪书”(即标准文字——笔者)或“倮文”、“罗罗文”。它有一般表意文字所共有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也有足以显示自身特点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在表意文字的体系里,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字中唯一使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的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和促进云南省各民族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边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云南省将举办民族民间文学评奖活动。评奖范围是指省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歌手、诗人、作家,从一九七七年一月至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所搜集、翻译、整理的在全国各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出版的我省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叙事诗、谚语、谜语)以及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等,也包括用少数民族文字整理发表、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论著。但创作及文人文学,根据民族民间文学改编或创作的故事、诗歌等不在评奖之列。评奖标准强调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论文要求结合实际,有独到见解。评奖采用群众与专家结合的办法,自下而上,由群众推荐,专家鉴定,最后由评奖委员会评定。得奖作品按一、二、三等发给奖金及奖状,有的授予荣誉奖。  相似文献   

17.
从彝族古藉和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作对比研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由之可以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一、彝汉文古籍对应记载"天、地、人三皇"和"青、红、白、黑、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和勤劳勇敢的一员。古彝文记录、反映了彝族先民在哲学、历史、文学、农学、医学、天文学、宗教学等诸学科领域内的认识和成就,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对彝族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不仅是一项兴微继绝的工作,而且把淹没在有关宗教迷信浑水中的珍珠冲洗出来,重放异彩,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彝文文献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搜集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在羊皮、布帛上的彝文古籍文献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彝文古籍文献的历史发展渊源进行了追溯,总结了彝族古籍文献在民族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制度建设、道德体系、民族交流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彝文古籍文献有关整理、搜集和翻译等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