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海南》2006,(6):F0002-F0002,I0001
“十一五”期间,昌江黎族自治县将紧紧依托矿产、海洋、土地、旅游四大资源优势,按照“两条腿(工业和农业)走路、四轮(旅游、海洋、畜牧、服务业)驱动”的发展思路,努力打诰资源工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品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发展之路。——以增加经济总量为目标,做大GDP,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按2005年现价计算,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5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1.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5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亿…  相似文献   

2.
曾开宏 《当代广西》2006,(16):61-61
“十五”期间,田阳县工业获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县累计开工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4个,计划总投资4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64个,完成投资7.5亿元。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亿元,比2000年增加4.7亿元,总增长109.3%,年均增长15.85%;工业增加值4.32亿元,比2000年增加2.93亿元,总增长210.8%,年均增长25.47%;利润总额7200万元,比2000年增加8430万元,扭亏为盈;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5∶41∶24,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工业化开创了新局面。在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中,田阳县始终以工业项目为核…  相似文献   

3.
黄植培 《人大研究》2001,(Z1):112-116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优化所有制结构●坚持城乡联动 ,大力推进城镇化●科教兴区 ,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一 )“九五”期间 ,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八五”末的 40亿元增加到 2 0 0 0年的 6 4亿元 ,年均增长11.1% ;财政收入由 2 .46亿元增加到 4.2 7亿元 ,年均增长 11.7%。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增加值由 2 0 .6亿元增加到2 4.91亿元…  相似文献   

4.
达拉特旗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市,“八五”末,全旗仍有近11万人口在温饱线下挣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光彩事业”,使其在我旗蓬勃发展。“九五”以来,我旗实施光彩事业项目总数达到110个,引资总额近9亿元,其中境外资金2364万美元,旗外资金684亿元,培训各类人员1000多人,兼并、收购国有、集体企业13个,安排下岗职工和贫困农牧民629万人,“光彩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旗经济的发展,到“九五”末,全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7亿元,年均增长28%;财政收入达到273亿元,年均增长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年均增…  相似文献   

5.
《政策》2007,(5):36-37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一主三化”方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植发展后劲,创造新的优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总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2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1亿元,同比增长25.04%。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兴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工作重点,找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加大步伐向“三化”一流县的目标迈进。2007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8.71亿元,同比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36.56亿元,同比增长93.6%;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28.55%;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楚雄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1055亿元,年均增长97%,高于全省、全国同期增长水平,提前7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粮食总产量达103亿公斤,年均增长33%,人均占有粮食达409公斤,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达1404亿元,年均增长36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74亿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1755亿元,年均增长1%。经济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371∶362∶267调整为2000年…  相似文献   

8.
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念山海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的推动下,我省海洋事业获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预计,2004年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731亿元,是 1995年436亿元的近4倍,年均增长16.5%;海洋经济增加值达767亿元,是1995年201亿元的1.8倍,年均增长16%;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7%, 所占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福建省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95年  相似文献   

9.
《政策》2007,(5):38-39
近几年来,大冶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一主三化”方针,依托资源创业,推进经济转型,从而较好地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16.19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52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11.27亿元,增长31.5%。  相似文献   

10.
八月,鄂尔多斯草原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牛肥羊壮,瓜果飘香……在这孕育着希望与成熟的季节,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将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如期举行。“一会两节”的举办,并非偶然,而是鄂尔多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将集中展示鄂尔多斯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鄂尔多斯人民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既是对鄂尔多斯市两个文明成果的检阅,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纵观鄂尔多斯两个文明建设,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动人篇章——就以“十五”时期为例,是该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完善思路,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了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请看最能说明其地区综合实力的一组组数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50亿元,年均增长29!7%,5年累计创造GDP1586亿元,是“九五”的三倍;人均GDP由11505元增加到37000元,居全区第一,年均增长26!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由16!3∶59!7∶27调整为7!5∶52!4∶40!1;财政收入由15!7亿元增加到93!4亿元,居全区第二,年均增长42!8%,5年累计完成204亿元,是“九五”的3!7倍;8个旗区财政收入过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502元增加到11025元,居全区第三,年均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增加到4601元,年均增长13!4%;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进入前15倍;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地级以上百强城市中,鄂尔多斯市综合实力跻身第53倍。今年一季度,鄂尔多斯市完成地区总产值127!7亿元,可比价速度达到24!5%,比全区平均水平快5!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区第三,速度居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9亿元,可比价速度达到32!4%,比全区平均水平快2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区第二位,速度居第六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6亿元,增长108!4%,比全区平均水平快31!8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区第一,速度居全区第三;财政收入完成29!3亿元,增长74!5%,快于全区平均水平44!2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区第二,速度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7元,增长24!2%,快于全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区第三,速度居第一;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362元,增长24!4%,快于全区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区第五,速度居第四位。记录了鄂尔多斯经济跨越式发展成果的数字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直接而明确的信息:鄂尔多斯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量的积累,是“加速度”的;透过数字背后的实践作深入解读则会发现,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更有质的飞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始逐步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鄂尔多斯在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等各领域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得益于富集的资源,更得益于决策层和全市人民的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精神,得益于他们在不断实践和深化认识中出新思路,新举措,求新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去推动各项工作;得益于他们遵循规律,坚持真理,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工业年均增长7.6%"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5年里,工业经济规模质量效益上了新水平,年均增长约7.6%,预计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左右,规模保持全国前列;利润总额达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7%左右,为近年来新高。5年里,浙江工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0.4、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1,(6):90-91
"十一五"成就辉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13.03亿元,比2005年的51.41亿元增加61.62亿元,增长119.9%,年均增长8.7%。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73.66亿元,比2005年的33.07亿元增加40.59亿元,增长122.7%,年均增长17.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比2005年的1553元增加1903元,增长122.5%,年均增长13%。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及“十五”工作回顾□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1800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5300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3000亿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工农业生产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突破600亿元,分别增长23%和45%以上;粮食总产916.4亿斤,增长7.6%,新增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内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亿元,增长14.3%;进出口总额77.4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亿美元,增长40.7%。□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九五”时期 ,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依法理财水平逐步提高 ,宏观调控职能明显增强 ,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各级财政工作目标 ,为确保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一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期间 ,全省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由 1995年的 33.92亿元增长到2 0 0 0年的 6 1.2 9亿元 ,年均递增 12 .5 6 %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 1995年的 6 8.5 7亿元 ,增长到 2 0 0 0年的 10 8.11亿元 ,年均递增9.5 3% ;全省财政支出由 1995…  相似文献   

15.
《政策》2007,(5):F0002-F0002
天门,全国著名的“棉花之乡”、“内陆侨乡”、“文化之乡”。近年来,天门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实力天门、活力天门、和谐天门”的目标,按照“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民营活市、科教兴市”战略,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发展机遇,大手笔打选县域经济发展平台,高标准建设“一区两园”,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12.5%;地域财政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1亿元;同比增长25%。2006年,天门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100强“(排名第13位)。  相似文献   

16.
赵保华 《群众》2009,(1):70-71
“十一五”以来,我们丰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三化”进程.积极探索符合县情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三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2%,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年均增长12.1%,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7.
黄植培 《人大研究》2001,(1):112-116
“九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八五”末的4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4亿元,年均增长11.1%;财政收入由2.46亿元增加到4.27亿元,年均增长11.7%。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6亿元增加到24.91亿元,年均增长5%;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步伐,粮经比例由72:28调整为52:48;全区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18.
吴希宁 《政策》2005,(6):23-24
近年来,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着力做好“四篇文章”,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0.68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同比增长26.7%。  相似文献   

19.
今日梧州     
"十一五"梧州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增速更快。2010年15项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573.7亿元,年均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800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718.9亿元、24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2.3%、36.5%;财政收入达56.1亿元,年均增长22.7%。  相似文献   

20.
“十五”时期,开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聚全县力量,战胜“12·23”井喷和“9·4”洪灾两次特大灾害,实现了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计划可量化目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初步预测,“十五”期末,开县GDP总量将突破70 亿元,年均增长12.7%;人均GDP达到603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2.7%;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12亿元,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比由“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