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的滑坡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目前,高校虽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建设方面有所成效,但大学生道德甚是令人担忧,重新探究道德与心理的关系,认识大学生道德危机发生的心理因素,应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探讨了大学生道德危机感的发生及表现,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唐红 《法制与社会》2012,(22):216+218
转型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某种偏差,应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黑客道德准则、网络技术局限、网络立法滞后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和大学生分辨能力缺乏、自控能力较差及网络道德弱化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分析,提出通过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网络法制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BBS建设来防范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群体结构以及高校的育人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对大学生从众心理概念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林建平 《法制与社会》2011,(25):241-242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本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法律道德心理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的原因,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中应当贯彻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当前高校中不断发生由心理危机引发恶性事件的问题,阐述了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对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以及扼制由此引发的校园突发恶性事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这种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警醒,进而关注他们的心理。本文试从正常与异常的两个心理状态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9.
叶桃金 《政法学刊》2002,19(3):85-87
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择业目标、价值观、道德、心理等方面有着特定的取向。只有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拓宽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机制,才能更好地搞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0.
胡刚 《法制与社会》2010,(6):180-181
高校道德生活的直接目的在于能以此形成受教育者健康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内化为个人品德规范的道德人格。本文从高校道德生活的解析出发,探讨了高校道德生活中大学生各种伦理表现,以此提出在此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内涵以及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上出现了诸多偏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全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时代标杆的作用,来规范和加快大学生道德社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科技道德的内涵,阐述了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在科技道德方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吕艳艳 《法制与社会》2014,(16):166-167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取向和水平决定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性善论"的伦理思想从人性出发,突出人性中的"善",肯定人人皆可为善,并指出了实现"善"的途径。以"性善论"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改变过去单纯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的方法,即是实行正面灌输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要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其他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教育中接受道德锻炼,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为数不少的特殊群体,隐蔽的交往十分活跃.他们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外,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随着高校同性恋问题的日益凸显,研究其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高校学生同性恋的特征、成因、策略等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熊鹰 《法制与社会》2011,(18):206+211-206,211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以它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若高校学生,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心理发展、政治理解、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道德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主义教育,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加重要;大学生中,女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显著,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化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郁晓燕 《法制与社会》2011,(12):245-245
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剧增,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意识被唤醒,并发生了相当数目的婚前性行为,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分析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原因,探究阻止婚前性行为的方法,消除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个骑电动车的大学生扶起一个受伤的老太太,两人之前是否发生过碰撞,双方各执一词。大学生被告上法庭后,一审被判赔7.9万元,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学雷锋反遭讹诈。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被认定为郑州版的彭宇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曾一边倒地认为,一审判决有失公允。网友惊呼:法院的判决让我们道德沦丧!到底是学雷锋,还是交通肇事?此案是道德诚信危机在加剧,还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让谬种流传?  相似文献   

20.
杨霞 《法制与社会》2010,(24):234-235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和高校所关注。相当多的贫困生存在着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做出极端行为。因此,建立心理危机应对机制是帮困助学工作的重要方面,运作心理危机应对机制是帮困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工作部门应开展详尽、系统、长效的工作,杜绝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