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自我"的毁灭和巴金"自我"的蜕变是他们对"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显著差异.由于他们成长历程迥异、创作主体不同,因而导致了他们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差异和艺术选择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从冰心开始,"五四"女性作家笔下的爱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冰心所表现的是广义的带有抽象色彩的爱,包括母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她希望通过爱来改变世界;冯沅君笔下的爱则是一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的两难选择;而到了丁玲,爱则还原为两性之间的爱,而这种爱又失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作为信仰的这种神圣意义,而变得真实,而且也表现了对爱的质疑.从爱的话语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庐隐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和现代悲剧女性群体形象塑造的代表 ,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她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一代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人生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涌现出大量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女性婚恋小说还只是停留在对爱情神圣性与合理性的礼赞及论证上,对男女之爱中的性爱内涵还颇为忌讳。这就造成了"五四"女性形象只看重纯洁的精神性爱恋的"圣洁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社会文本”所再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相当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女性相关角色的定义与认知。近几年来,在媒介中造成热门话题的女星写真集,其文本中所再现出的女性形象与性意识,是否能脱离男性观点的女性既有形象,而展现出一种女性主体的能动性,是主要的研究焦点。考量“风格”和“内容特色”两个条件,进行符号学分析发现,写真集中所展现出的女性特质与女性性意识具有4个特点:1.柔弱、迷惑无助、服从与被动的女人形象;2.被窥看的客体,以满足窥看者;3.文本里充斥着阳具象征物,女性在里面仍被视为性玩物;4.看似多元互异的女性风貌,其实大多是社会里既定的女性形象。文本里所再现的女性形象,正如反色情女性主义所说的,是社会里性别权力关系不平等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家毕飞宇在小说<玉米>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特定家庭环境中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从这一形象的最终毁灭可以看出人生遭际和人生选择对悲剧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米与女人构成了五龙生命中土地梦的替代.把米灌进子宫代表了五龙对女性最典型、最深刻、最复杂的态度用仇恨、践踏来代表极致、变态的爱和敬意;用施虐、受虐的方式来表达亲近的欲望,是仇恨的显意识所不愿承认的对女性的亲密与眷恋.在<米>中,迷恋与热爱和厌恶与绝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先锋作家紊乱的矛盾心态.诱惑与仇恨、受虐与施虐、流浪与归乡成为<米>的基本主题.而一旦五龙体验型的先锋作家们放弃施虐、嚎叫的达爱方式,放弃施虐与受虐的反抗方式,他们便融入世俗的潮流中了.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作家从觉醒的那一刻起,就旗帜鲜明地反叛男权意识阴影笼罩下的女性形象传统,锐意于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颠覆男性话语霸权。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承袭与反叛的双重变奏中却形成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局面,即它一方面呐喊出了女权主义的声音,一方面又陷入崇尚女性霸权、躯体写作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研究的历史几乎与五四运动本身的历史一样长久,而五四形象的确立和五四话语的重构就是在不断的纪念、研究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从总体上说,对五四运动历史诠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五四"话语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研究三种"五四"话语系统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五四"运动的精神资源,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都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奔跑的火光>是女作家方方在"仰韶杯"作品评比中获奖的中篇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思想单纯、行为轻率而走向犯罪道路的农村青年妇女英芝的形象.从这一形象的最终毁灭可以看出,人生选择和人生遭际对悲剧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独特在于不使用理念的语言表达思考,而是以情感的语言表达思考的理念.<呼兰河传>浸渍情感的写作倾泻了她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寂寞的歌哭对呼兰河子民卑琐、平凡生活的哀痛,童年感伤的记忆和成年悲惨的爱情皆化作荒凉的情感表达,诠释着生命的荒凉,阐释着沧海桑田,人生无常.字里行间流泻着孤寂中的故园之恋与生命的哀思,张扬着女性意识,她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她渴望飞翔.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一部分新女性抛弃了"男尊女卑"、"夫主妇从"的封建伦理与旧礼制,开始建立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夫妻同权的婚姻关系.她们追求夫妻关系平等,期望两性情感融洽;面对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和父权理论等旧伦理道德,她们大胆进行讨伐;同时部分女性还敢于突破为人妻母的狭小角色内涵,追求广阔的社会生活.五四后新女性夫妻关系的种种变化表明五四后新女性已经有了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莎菲以女性奴性对男性拯救怀有强烈期待;同时,莎菲又有自救反抗的魔性.凌吉士、苇弟的女性化柔弱气质使真正的男性形象缺席,这使得传统救美期待破灭,莎菲的现代性反抗也变得无意义、无价值.<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个男权逻辑推演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李香君是<桃花扇>中具有独特内涵的女性形象,她将爱情追求与政治识见统一起来,显示出古代女性心胸与思想境界的重要改变,这一独特形象反映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文章并对清人进步的妇女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是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言情小说,1998年获我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王琦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的命运可以用"长痛不息"四个字来概括.这位如祝英台一般的小姐缘何唱出的是一曲长痛不息的歌?本文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通过在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既具有温柔、极富同情心和极易动感情等女性特征,又具有积极主动、勇敢坚强等男性特征的独立和反抗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这些新女性传达了她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并折射出"双性同体"的特征,对瓦解父权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女权主义和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阐释达夫妮.杜穆里埃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以《蝴蝶梦》为例分析其看待两性关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20多年来,已形成鲜明的"贴近青少年生活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特色.其首要栏目"青少年研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全面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始终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放在首位;对青少年政策与青少年弱势群体特别关注.学报现已树立起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的独特学术形象,成为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学术阵地.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精细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贵族达西婚姻的描述,以及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婚姻问题的理想及价值取向: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结婚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鄢然的小说对女性和性别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她们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解放的追求;另一方面,这些意识和解放追求的深层内涵却投射了男权文化的阴影.这体现了女性作家面对男权文化时的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