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伟 《学习导报》2012,(15):58-59
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在书房里如此,出门也常常带着它,一个人在寂寞时与它为伴,心中就多了一份温暖与光明。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相似文献   

2.
灿灿 《当代党员》2006,(3):66-66
近日。从一朋友处偶然借到森村诚一的小说《人性的证明》,兴奋不已,一口气读完。其实,这本书,以及由这本书改编的日本电影《人证》对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所具备的力量。它牢固地连着我的一段儿时记忆。  相似文献   

3.
白刃 《奋斗》2005,(12):52-53
有人见我出了几十本书,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电影样样有,以为我上过什么大学,其实我只读过几年私塾和3年半的洋学堂。如果说上大学,那倒有两所,一叫“社会大学”,二名“革命大学”。  相似文献   

4.
艾岑 《党建文汇》2013,(11):62-62
有时,买了一本书或一张唱片回家,那本书翻过几页,唱片听过一次,不怎么喜欢,于是长久放在那里。过了很久之后,你在书架上偶尔发现了这本书,一看之下,竟有相逢恨晚的感觉。这么好的书,如果早一点看到,你的境界也许会跟现在不同。某年某天,你打开抽屉,无意中看到那张只听过一次的唱片,  相似文献   

5.
林特特 《廉政瞭望》2011,(10):62-62
拿到手上的任何一本书,我都从勒口开始读。勒口是封面超过书芯、往里折的那部分。前勒口一般是作者简介,后勒口大多写些新书介绍,我说的当然是前勒口。  相似文献   

6.
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最直观的感觉便是拥挤。那上下班高峰期的人流和车队,一幢紧挨一幢的住宅楼,拥挤的市场、商店……都市的人们天天都生活在你碰我撞之中。“城市拥挤综合症”正悄悄地打磨着人们的心理、吞噬着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我是怎样当“班长”的□晋城市纺织厂原家喜我是1982年从部队转业到晋城市纺织厂的政工干部,组织上将我分到刚成立不久的梳纺车间任党支部副书记。由于从部队到工厂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我用部队那套管理模式来要求工厂的干部员工,结果栽了跟头,碰了壁。那些小青...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互联网本身并没柯标签,关键看谁去用它。在公众对干部有需求的情兄下,如果还不熟悉,那真要被out了;如果不敢碰它,说轻点儿是叶公好龙,说重点儿则是丧失责任。盘党校要求开微博课,大家上微博。  相似文献   

9.
段子     
《廉政瞭望》2014,(17):79-79
追了三条街,警察终于把小偷逼进了一条死胡同。在他掏出手铐时,小偷一脸落寞:“你追得如此执着,掏出来的为啥不是枝玫瑰?”娶了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倾家荡产。——老板,我在你们网店买的含羞草,怎么碰它它都不害羞地合上叶子呢?  相似文献   

10.
睆砦 《党史纵横》2002,(7):24-27
《不怕鬼的故事》在60年代前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曾是进行党内干部整风必须阅读的书籍。从编选思路,到出版宣传,毛泽东都悉心过问,花了不少精力和心血。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注重这样一本书呢?在这本书的背后,透出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心态,以及一代伟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怕鬼”、不信邪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荔枝蜜     
杨朔 《党课》2014,(18):124-126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相似文献   

12.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友的日志中读到了于娟的生命日记妣生未完成》的节选,那平淡而真挚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第二天,我立刻网购了一本,到手后,便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情连夜拜读。一遍、二遍、三遍,真是好久没如此痴迷地读一本书了。作者于娟,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海归博士,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2009年12月,她被确诊患了乳腺癌,  相似文献   

13.
那年,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一天,我收到一个男孩儿写的稿件,他的文笔不怎么好,语言枯燥直板。我勉强看了两段就把稿子退了回去。可过了几天。我又收到了那篇稿子。我有些意外,带着一丝好奇。我读完了整篇文章。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文笔不怎么好,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深深的情意。  相似文献   

14.
“客观的立场,带动理智的。思考,催生公正的结论。”这是《国情备忘录》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最震撼的句子。这本书是由中宣部、中组部推荐的党员干部必读物,是权威解读泱泱大国发展元素的国情档案。由此,它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很有一种“红书”的味道。甚至有一天,当我向周围的好朋友“隆重”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他们也带着疑问语气问我:没有什么“反动”内容吧?  相似文献   

15.
陈兆安 《党课》2011,(7):106-107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了,却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间,因为。它让我深刻地感悟了一次“爱”的分量。  相似文献   

16.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一本最能反映厉以宁关于当代中国经济之学术观点的著作。1990年,当它在经济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就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学术界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厉以宁老师的一个学生,我当时曾经拜读过,深受教益。10年过去了,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不是偶然的,说明它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认同。但是,如果说本书已经对中国经济改革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话,还不如说本书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因为本书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其中很多观点不仅将在未…  相似文献   

1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书上读到了对羚羊的介绍,才明白,羚羊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弱者。特别是一种生活在印度北部的藏原羚。更是异常强壮。它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生存。  相似文献   

18.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当我读着这首《仰望星空》的诗,脑中浮现的是一幅幅亲民、利民、爱民的生动画面。画面中的主人公以决策者的胆识、当家人的责任、实干者的作风撑起了一方璀璨星空!他,就是武陟县谢旗营镇党委书记——柴英杰。  相似文献   

19.
正那是个初春周日的下午,橘色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窗斜射到屋子里我的小床上。父亲下乡回来,从包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说送给我迟到的生日礼物。我还在为爸爸没有给我过生日而生闷气,没有吭声,只是随手从父亲手里接过了一本封面绿里吧唧的小册子,上面印着一只大猩猩龇牙咧嘴的样子,名字叫《智擒大猩猩》。从那天下午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掉进了疯狂而原始的亚马逊雨林,和哈尔罗杰兄弟在丛林中探寻大猩猩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粮食的神性     
我羡慕那些吃饭很慢、一直吃尽碗里最后一颗饭粒的人,最后那颗饭粒,可能正是农民弯腰从地里捡起来的那颗谷粒。见到这样的人,我岂止是羡慕,简直会景仰他。吃饭占用了人生很长的时间,虽然它够不上恢宏大气,它也真不需要恢宏大气。相反,小气和安静适合于每一顿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