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8,(10):27-27
我国是个陆海兼具的国家,位于太平洋西岸,渤海是我国内海,东临黄海和东海,东南和南面有我们壮丽富饶的南海,海岸线共有32000多公里。岛屿6500多个,海洋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我国不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蓝色”国土,  相似文献   

2.
刘致捷 《学理论》2012,(2):35-36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人们对海洋充满了向往。然而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平面上升、海洋物种急剧减少、海啸、厄尔尼诺现象等等由于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所导致的危机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3.
被认为是海洋产业经济增长点的海水养殖,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给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有关专家警告:海水养殖正成为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必须以法律规范海水养殖活动并实施监督监测,以确保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养殖成为重要污染源在广西北海召开的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我国近岸海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灾害频繁,海水三类水质以上占近岸海域面…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6)
海洋问题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海岸线漫长,所面对的海洋问题也就较多,除了有人类发展共同遇到的海洋开发、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等发展性的问题,中国面对最多的是周边的海洋争端问题,其中以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最为突出,对这三个问题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中国未来向海洋的发展。中国周边海洋争端要想实现最终解决,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提高才是解决争端以及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3)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为依托,分析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的必要性和当前开展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5)
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经济要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从制定完整清晰的国家海洋政策入手,加强海洋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保护,加强对海洋科学技术和工程开发研究的投入,加强海洋软科学的研究,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8.
海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雄  轻舟  正宏 《瞭望》2004,(30)
世界未来的角逐将在海洋,我们应当牢牢记住500年前郑和的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相似文献   

9.
刘慧 《学理论》2012,(13):93-94
中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部分,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要以保护海洋为前提适度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法规等手段,构建科学的特色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8)
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海洋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汲取了其以往地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时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工作。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人海和谐共生、海陆统筹发展、全球海洋生态文明观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共享碧海蓝天等。深刻把握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云飞 《理论视野》2008,(10):27-30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成为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作为生态现代化成果集中体现的生态文明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文明。  相似文献   

12.
横跨印度洋的海啸悄然而至,瞬息降临的灾难带来的不只是绝望的废墟、消失的村庄,还应该有深刻的反思。虽然暂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沿海会发生类似的海啸,但有着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疆域的中国,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记录考证了本世纪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了广东省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7万余人丧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5)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时代,从而有助于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困境,而生态转型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走生态现代化之路是摆脱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出路。生态现代化为努力实现生态转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中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的对策: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环保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从生态文明及海洋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治理的内涵切入,在调查分析了连云港市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反思与实践,进而从依据区域治理的理论对构建海洋生态治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推进连云港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邹德萍 《侨园》2004,(2):34-35
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维系一定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安全,一旦该"稳定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安全就会遭到威胁.然而,一个过去长期被忽略的严峻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生物入侵,正在考验中国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亓成章  马宏伟 《求知》2012,(12):27-29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可以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338万平方公里广阔水域的领海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和经营权(含约38万平方公里领海与毗连区水域)。但是.由于中国半封闭的海洋地理环境.再加上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复杂因素所致.在国家海洋管辖范围问题上,除渤海以外,中国与相邻相向的大多数海上邻国都有领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与管辖权争议.争议海域面积已超过我国应管辖水域的一半。在东海,比较突出的是中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以及在划分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上的争议.并由此关联出中日东海油气开发问题的激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持续恶化拷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来自山西的煤老板购房团以一掷千金之势席卷北京、上海等地楼市的时候,采煤区的老百姓却承受着地裂、坍塌、水漏、污染等一系列麻烦。“凭什么让他们发财却让我们承受灾难?”老百姓的这一疑问最终变成了对一个机制的拷问。一年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调设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这是一个由政府批准成立的专门针对我国环境与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政策建议并展开政策示范的高级国际咨询机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缺失通过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从而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生态补偿机制。其结果就是,…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6,(5)
正中国是环太平洋国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广阔的水域,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亦称蓝色国土)。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授权,中国在东太平洋中部7.5万平方公里水域和西南印度洋洋脊1万平方公里水域拥有对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6)
随着南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深,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海洋倾倒区分布不合理、无证倾倒等违规倾倒现象严重以及海洋倾倒排污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导致海洋倾倒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加强南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很有必要。本文介绍了南海区的海洋倾废的概念,指出了南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并为实现有效管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但其理性缺陷也十分明显。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构建我国新型的生态伦理关系,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从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两个方面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生态理性对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