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尧尧 《传承》2009,(19):40-41
曾国藩生活在旧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而他却于乱世中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成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1864年7月,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11,(2X):30-31
<正>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他自幼胸怀大志,很爱探讨历代的治乱兴衰,赞羡张良、诸葛亮、谢安、房玄龄、范仲淹和司马光等人的辉煌作为,并决心长大后也轰轰烈烈干一番,以留名青史。后来,他被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较弱,又心血积亏太过,但却道德、军功、文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与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会党史的研究中,曾国藩应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人物。虽然不曾加入会党,但他却熟知会党的一切,由于曾身踞清廷高位,因而他对会党的态度如何实际可以反映出那一时期会党(天地会、哥老会)在清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及变化,可以折射出统治者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基本态度。因而研究曾国藩与会党的关系,便具有了它特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作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其教育思想中有着不少值得肯定之处。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他的关于德才并重、立志、有恒、重视榜样和教育环境等观点与方法,对我国当今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同治五年,55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综合这两封信,让我  相似文献   

6.
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浑包融之人。  相似文献   

7.
许丽英 《求索》2007,(3):160-162
曾国藩的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生活起居要有常规、日常生活勿染恶习、生活谨守淳朴家风及注重养生之道等。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3,(12):I0070-I0070
1.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2.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3.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4.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5.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6.凡事豫则立。7.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8.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9.禁大言以务实。  相似文献   

9.
蒋立文  赫坚 《长白学刊》2009,(2):135-138
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私属武装——湘军,并用其全新的制度取代了八旗、绿营制度,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执于兵部的世兵制度。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国军阀的本源,实发端于湘军,而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也正是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0.
战火余生的曾国藩决定恢复秦淮河画舫旧观,此事吓坏了江宁知府。曾氏乃于灯影笙歌中彻夜亲游秦淮河,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相似文献   

11.
范丽娜 《人民论坛》2022,(2):123-12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晚清重要中兴名臣,美国学术界对他的功、德、言及对中国近代影响具有较高评价,可供国内学界借鉴与参考。对美国学界关于曾国藩的评价与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拓展文化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2.
罗玉明  肖芳林 《求索》2007,(6):220-222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曾国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但他通过阅读西方科学著作,认识到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组织国内一批精通西学的人才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试图处理传统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丽英 《湖湘论坛》2007,20(3):26-28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教育思想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上.他的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桃李满天下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虽不善带兵打仗(曾亲率大军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几乎跳江自尽),但他那帮连皇帝圣旨都敢不遵的湘军悍将只要收到他的书信,就立马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15.
彭昊 《求索》2010,(10):143-144,81
本文认为曾国藩的战争观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本质是"兵果不祥之器";战争的性质是"兵为阴事";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哀兵必胜"和"不可轻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从而挖掘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纪泽写绝命信,叮嘱曾家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其狼狈之相,令世人捧腹。然而,就是此君居然也率领三湘饥寒交迫的农民直捣天京(即南京,太平天国首都),扑灭了轰轰烈烈、席卷18省的太平天国运动。何以至此?用人之妙罢了。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的道德追求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民 《湖湘论坛》2010,23(2):79-84
曾国藩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及公天下的思想传统,其忧乐观体现出一种较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境界。他认为国以民为本,为政治军,要以爱民为念。对于国事公事,曾国藩早年便誓如己事,更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公尔忘私,国尔忘家;对身家私利则廉清自矢,没有将作官视为牟取私利的途径。作为统治集团的一员,曾国藩又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与人民对立的一面。其民本思想具有驭民之术的性质,其所忠诚的公和国,也是以君为纲。区别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糟粕和精华,是我们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铁铭 《求索》2011,(9):238-24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其军事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凝聚在他的周围,这是曾国藩取胜的法宝。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忠诚倡天下,用“忠义血性”改变世道人心,这就使他的湘军与日益没落的国家正规军队有了本质的区别。曾国藩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以“诚”待人,以“诚”召人,以“诚”育人。因为曾国藩的军事德育思想以德为本,把修身提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他的军事德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所以他把军队变成了陶冶人才的基地。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训军情理并茂。他为帅以身作则,带兵平易廉洁。他事行霹雳手段,爱民赏罚严明。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不仅是晚清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外有英、美、法、俄西方强敌入侵中华,内有农民起义,许多世家大族受到沉重打击以致走向衰亡,实为一个“乱世”。不论是早期在京为官,还是在后来处理繁忙的对太平天国作战军务及外交事件,曾国藩始终念念不忘“力挽家运”于“乱世”,创建理想和谐的家族社会。本文所论述的是该思想的内容及来源。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足“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鉴人之术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