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萍 《国际问题研究》2020,(6):1-22+137
新时代中国海洋维权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规律,总结国内外海洋维权经验,结合中国海洋维权形势、任务以及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代的海洋维权理念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视为建设海洋强国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海洋维权与相关问题的辩证关系,坚定海洋维权决心与信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争议。新时代中国海洋维权理念丰富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科学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动态平衡,拓展了海洋维权的内涵和外延,完成了对传统海洋维权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它不但指导了新时代中国海洋维权实践,对未来海洋维权亦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As the product of an accurate comprehension of bo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hina's own development stage, the concept of safeguarding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new era serves as a realistic and far-reaching guiding principle to conduct current and future maritime rights protection. Under its guidance, a new pattern of China's maritime interac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major powers outside the region is taking shape.  相似文献   

3.
4.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在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化解地区冲突方面,中国始终推动对话协商,致力于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在改善地区安全环境方面,中国抓住中东地区主要安全矛盾,顺应地区国家寻求缓和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重大成果。在参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以综合安全破解分割安全、以合作安全破解竞争安全等理念和经验,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在理念层面,中国维护共同安全,坚持公平正义,捍卫多边主义,倡导综合治理,主张求同存异。在实践层面,中国积极推动有关各方政治对话,开展外交斡旋和大国协调,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和人道主义援助。展望未来,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中,中国既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又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既要顺势而为,又要主动谋划;既要尊重对象国主权,又需要建设性介入;既要参与冲突解决的"上半场",又要参与和平建设的"下半场",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中东地区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为中东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张玉环 《国际问题研究》2023,(1):30-52+131-132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新理念。新时代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内涵要义,包括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开创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理念指导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突出成果,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7.
刘卿 《国际问题研究》2022,(2):1-19+153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为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变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而不断创新,它弘扬了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的核心内涵,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实践中,中国周边外交重视元首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新安全观与区域安全合作,强化人文交流,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非洲外交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理念,把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等方向发展,中非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事务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对非洲外交的理念与实践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构建海洋政治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与应然之举。以往海洋政治研究具有如下特征:西方叙事传统,有海洋政治无海洋政治学,研究客体的单一与缺位,研究维度的二维模式,海洋政治研究之政治要义专注权力与利益旨趣。随着海洋政治实践持续纵深演化,海洋政治研究也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新时代的海洋政治学,以国家与组织群落、人与海洋生物群落、海洋非生命群落等三大群落为研究客体,以海缘政治为研究视角,以其鲜明的理论时代性、多元与具体的客体假设性、研究范畴的物质复位性、研究维度的三维性、研究场域的海洋性、话语体系的中国性以及国际政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而有别于传统的海洋政治研究。新时代的海洋政治学,以其研究思维的群落性、研究议题的整体性、研究时段的长期性、研究态度的包容性、研究取向的伦理性,展现海洋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吴凡 《现代国际关系》2024,(11):118-133+136
“倡议外交”是主权国家以主动提出建议或阐述主张的方式,发展对外关系和开展国际交往的手段。中国“倡议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缘起,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不断演进,在新时代集中推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为代表的新成就。新时代中国“倡议外交”具有时代性、道义性、引领性、务实性等主要特征,深入推进“倡议外交”需赓续弘扬中国倡议的文化底蕴、协调推进倡议体系的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中国倡议的国际影响、积极塑造大国外交的机制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倡议外交”具有光明前景,将继续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继续夯实倡议体系的基础上,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崔野 《现代国际关系》2024,(4):26-42+138
随着中国海洋治理实践走向深入,中国的海洋治理观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话语上,它是“海洋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文明”等理念和概念的集合。在内涵中,它蕴含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四大价值取向。二者实为表里,其相互结合赋予中国的海洋治理观以独特的品格。展望未来,中国的海洋治理观将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和升级,可望有力推进中国的海洋治理理论、全球海洋多边合作及国际涉海立法,为全球海洋安全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注重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双边关系与互利合作,其中减贫合作是重要内容。纵观中非减贫合作发展历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援助—减贫\"合作观,到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减贫\"合作观,再到21世纪以来的\"发展—减贫\"合作观,体现了中国对非减贫合作政策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在此过程中,中非减贫合作的主体、内容和途径均实现了转型、提速与升级。在当下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非减贫合作需准确研判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尊重非洲国家在双方合作中的主导性,关注非洲国家的整体性与差异化以及中国减贫经验的对非适应性,以期推进中非减贫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sincerity,real results,affinity,good faith and the concept of upholding justice while pursuing shared interests,China’s Africa diplomacy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foster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相似文献   

14.
彬康 《国际交流》2008,(3):25-28
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在不断讨论的世界性问题:涉及到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有共识也有分歧。我们对国际新秩序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中。  相似文献   

15.
边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边海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南海争端的激化,使关于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讨论热闹起来并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一讨论又牵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心是大陆还是海洋?其战略方向是向陆还是向海?这是一个自晚清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来就让国人纠结不已而又不得其解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安全形势相比之前发生了极大转变,如美国、越南等国家均因该案而对其原有立场进行了调整。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远洋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海洋发展利益已经突破领海、专属经济区等近海区域,不断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领域延伸,例如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执行协定》谈判与国际海底区域勘探活动等,因而海洋安全利益的范围亦相应随之拓展。在全球现代海洋安全问题的范畴之内,“新安全观”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当前海洋安全形势下的需求具有极强针对性。而在海洋法规则中,海洋保护区制度无论在特征、目标还是功能方面,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该制度适用与否的问题,对中国维护海洋安全利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全球海洋划分为多块不同性质的海域,导致该项制度在不同位置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同样有所区别,所以即便决定选择适用时,亦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应当始终坚持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到十九大的这五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理念倡议,搭建了一整套组织机制架构,丰富完善了对外战略布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攻克领土主权争端难题,创新元首外交等形式,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与布局,呈现出大国风格和大国气派,并因此产生三大历史性成就,为中国从地区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中国崛起的时空特殊性决定了一些结构性难题不可能轻易化解,一些新生的问题还在不断衍生.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设定了更高目标任务,有待中国国际战略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
"海上民兵"是指在海洋和岛礁活动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其参与国家海洋维权活动本质上是海洋治理中公私力量合作的有益尝试。出于争议海域内国家履行相关国际义务与维权主体对等的考量,国家需在争议海域内开展适度的维权活动。海上民兵作为传统执法力量的补充,其低强度的维权方式满足适度执法的要求,有利于降低维权成本,强化国家主权和管辖权。海上民兵身份具有公私混合的二重性,这既为其开展海洋维权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又招致潜在争议。我国需预防因海上民兵武力使用不当而引发的军事对抗和国家使用武力问题,为此应加强海上民兵参与海洋维权活动的管理和规范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印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念是:印度应推动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保持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自主性;全球治理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南亚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地区。秉持这些理念,印度参与了许多领域的全球治理,并做出一定贡献。但印度在全球治理中仍面临目标与能力之间存在落差、话语权较弱、全球治理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周边国家疑惧等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印度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