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旭燕 《前沿》2011,(22):48-50
根据冯·米瑟斯有两个对经验聚合都成立的经验定律——统计频率稳定性定律和排斥赌博规律定律。作为概率客观解释的频率解释和性向解释对概率论公理与两个经验定律之间关系的论述是十分不同的。频率解释把概率论公理看做是通过抽象或理想化的程序从两个经验定律获得的,而性向解释把概率论公理被看做是解释并致使更为精确的经验定律。  相似文献   

2.
体系解释是刑法解释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刑法条文对聚众淫乱罪的表述比较简单,导致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还有一些尚待明确的问题。体系解释下聚众淫乱罪之客观行为应当兼具侵害法益的"涉他性"和"情节严重"两个要素。这一解释结论既是基于刑法体系协调性的考虑,也是刑法处罚合理性的实质要求。通过体系解释,有助于消除该罪在司法适用过程中的疑问,准确界定聚众淫乱罪的客观行为,从而合理确定聚众淫乱罪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3.
李旭燕 《求索》2008,(10):98-100
为了说明主观信念度与经验频率之间的关系,主观贝叶斯主义者德·芬内蒂引进了“可换性”这一概念。他认为通过引进可换事件和“意见收敛定理”可以成功地实现客观概率与独立向主观概率与可换性的归约。但由于意见收敛定理只对重复独立试验的每一次试验结果为φ的概率值有所断定,而且并非所有事件序列都是独立的,因此可换性归约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殷杰  赵雷 《理论月刊》2012,(12):5-10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由于对概率概念的不同解释,直接导致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客观主义概率解释对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难以做出合理的辩护。贝叶斯方法采纳的是主观主义概率思想,这一方法完满解决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两个困境,其一是单个事件赋予概率值的问题,其二是研究主体主观性如何客观化的问题。贝叶斯方法之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一个可选择的视角、基底、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完善我国检察解释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海 《湖北社会科学》2008,1(3):146-149
近年来,我国检察解释体制初步建立,检察解释活动逐渐从无序到有序。但不可讳言,由于理论上的模糊与误解,不仅未使检察解释的有序状态日趋合理,其异化甚至对文本的背离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却日益明显。完善我国检察解释体制,应遵循检察解释的原则,改变检察解释权力的一级垄断体制,建立全新的检察解释权一元多级配置的体制;建立切实有效的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冲突的解决机制;建立并完善对检察解释的监督与补救机制;适当引入判例制度,强化检察解释对于法律事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刑法解释无疑是构建现代法治的重要题域。但现行刑法解释体制的架构与实际运作因欠缺科学性而亟待重构。刑法解释目标作为探寻适用于刑法解释的最小公分母而对刑法解释权的配置具有"元意义"。以科学的客观解释论为基底,同时兼顾现有体制,主张由最高人民法院独享原本的司法解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保有消极的立法解释权,即只能裁决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的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异议,另外赋予办案法官一定的刑法解释权。  相似文献   

7.
刑法解释立场有三个向度:主观说、客观说(激进的客观说)、折中说.主观说与作者中心主义、客观说与文本中心主义、激进的客观说与读者中心主义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据此,刑法解释立场其实是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三者之间进行考量和选择.作者中心主义有保守主义之嫌,读者中心论会导致相对主义,文本中心主义应该是刑法解释立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何军民  石云里 《求索》2011,(9):251-253
在解释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和原因时,培根提出了名为“自然的解释”的科学解释学说。虽然他仍使用“形式”作为其科学解释的中心概念,但赋予这个术语全新的内涵,并引入了“隐性结构”和“隐性过程”两个概念作为关键性的基础环节,并围绕这些概念阐述了解释自然的方法和步骤。本文依据《新工具》剖析培根自然解释,结合《木林集》具体实验事例,分析培根的形式、隐性过程以及其它特点,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准确理解培根科学解释学说。通过将近代早期科学解释革命的特征和培根科学解释的特点两相比较,反映出培根实际上是引导科学史上近代早期科学解释革命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合同解释是合同法上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旨在探求缔约当事人表示于外的共同真实意思。合同解释有文义、体系、习惯、目的、诚信等基本原则。在解释实践中应以客观解释为主,同时辅之以主观解释,运用解释规则澄清、确定合同意思表示或者作出合理的补充。解释原则在适用时有大致的顺序,但不可拘泥于顺序,应以使合同合法、有效、合理、公平为解释的指导原则。本文主要针对合同解释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措施方面进行阐述,以促进合同解释制度在我国能良好的运作。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解释的溯及力是指新的法律解释颁布后对其颁布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是对法律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细化,是对法律规范本身含义所作的说明,在解释过程不能创建新的法律规范。法律解释的效力应以溯及既往为原则,以不溯及既往为例外。  相似文献   

11.
李玲娟  杜智涛 《求索》2011,(5):113-115
波普尔认为知识研究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总是从问题开始,知识的增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波普尔的知识论研究是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进行批判,对唯理论的形式理性进行批判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本文旨在对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形成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王夙 《求索》2015,(1):138-142
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时,如何判断彼此之间的死亡先后顺序,我国《继承法》相关解释及《保险法》对此皆有规定。但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规则的冲突。通过综合运用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比较法上的解释等多种法律解释方法,并结合继承法和保险法的法律理念分析,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彼此之间存在保险法律关系时,应当按照《保险法》的规定来判定死亡先后顺序。若无保险法律关系时候,则按照《继承法》相关解释的规定来判定死亡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3.
贝叶斯方法是以概率演算定理即贝叶斯定理为核心的概率归纳逻辑。贝叶斯方法在古典概率和现代概率逻辑的概率解释基础上,将主观性引入逻辑,遵守概率的主观解释和以贝叶斯定理为主要依托的推理模式,其强大的意见收敛定理则将主观性一步步约束至客观性的道路上来,但条件化原则的归纳性质,也使得其不得不进行长期的艰难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客观处罚条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之外决定刑罚启动的事由,客观处罚条件可以分为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和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前者不反映不法和责任,后者是基于特殊预防的需求前置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刑罚启动事由。基于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念,必须对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进行限缩解释,明确区分构成要件要素和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要求实行行为与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具有条件关系,行为人对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具有一般人的经验认识,不得类推适用。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可以分为特定程序前置型、自主恢复法益型、不告不理型,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要注意其优先适用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强奸罪与抢劫罪在客观行为上都是"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文字表述大同小异,但其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异。从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的角度探析概念间细微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犯罪客体、犯罪目的以及法条细密设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解释是一个制定法的问题,无论是字面含义的解释方法还是目的论解释方法、“想像性重构”的解释方法,在逻辑上都无法自恰。波斯纳先生在法律解释方法的解构方面功勋卓著。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法的客观性。与之相应,法律解释的方法必然是探求法和客观内容的方法。同时,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法官与主权者的同质性,因此,法官对法的解释不应该、也不可能背离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司法的层面上,缩小解释是限制死刑适用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对相关犯罪的客观行为、犯罪对象以及加重情节的缩小解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死刑适用的空间。但是,为限制死刑适用而进行的缩小解释,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缩小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苏联哲学界对“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段话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按照理论深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第一个等级反映的是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刚开始研究的面貌;第二个层次表明他们大胆探索,力图对这段话能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第三种水平是70年代以来,他们对这段话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作出了比较能够令人信服的解释,进入到比较成熟的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房价上涨幅度合理性的“客观”依据是什么?理论界存在两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即所谓“指标论”和“供求机制论”。本文认为,这两种看法缺乏理论依据和逻辑性,不能正确解释房价的客观依据。只有以价值和成本为依据,才能既符合经济规律,又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张丽 《人民论坛》2012,(20):98-99
客观处罚条件是限制刑罚权启动的消极的实体事由,是犯罪客观方面实行行为伴生的非逻辑性危害结果,将客观处罚条件契入我国刑法理论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不冲突。因此,可将该概念引入我国刑法,还原我国立法中某类特殊要素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以解决部分罪名的罪过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