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官是一种职业,有着自己特有的职业品格。法官职业品格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官职业伦理和司法知识。法官职业品格的养成,既需要法官自己不断修养“忠诚、奉献、勤奋、进取、勇气”等优良品格并不断强化对法律的信仰,也需要构建法官正当司法行为不受追究制度、法官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保障制度,以及法官职业薪酬保障制度等专门的国家制度加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丽 《法律适用》2011,(4):119-120,封3
马塞诸塞州有两个直接负责法官职业道德的机构,一个是司法行为委员会,一个是司法道德委员会.司法行为委员会是负责调查对法官不当司法行为投诉并给予纪律处分的机构.司法道德委员会仅是一个咨询机构而非纪律处分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州法官和已经被任命为法官但尚未就职的人就法官职业道德相关问题提出的咨询.  相似文献   

3.
世间三百六十行,没有任何一行不首推职业道德。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讲师德,白衣天使讲医德.梨园弟子讲艺德……而现今中国的法官,虽已形成一支队伍、是个群体.但并非独立的职业阶层。因之,法官便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独具的职业道德称谓,只好笼而统之地称为司法道德。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阶层.却要坚守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法官在困惑、尴尬与无奈中只能透支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往往源于人们对法官角色的不合理期待,而把法官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职业,以一个职业人的标准审视法官的行为,以宽和的态度对待法官,既能减少社会公众的困惑,又能减轻法官的社会心理压力,提高司法的权威。另外,还要通过司法裁量权的客观化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试解读法官角色,剖析社会公众对法官角色期待的扭曲,并探寻通过司法裁量权行使的客观化及法官自律实现对法官角色的理性期待,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方乐 《法律科学》2007,25(5):17-31
转型司法中的中国法官,其司法行为不仅会受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而且还更多地要受到一种"清官文化"的因素制约;也即在公共的法律生活中,其任何司法行为的做出,除了回应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系统的要求之外,也更反映出了法官对自身名誉的特别爱惜以及对社会评价的特别注意,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好地完成司法任务并尽可能少的给自己惹麻烦.正是在"清官文化"这一文化容器中,不仅社会--文化的情境性因素作用到了法官的身上,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文化的信仰网络里,达致了纠纷中的民众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于法官角色期待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一个伦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红 《行政与法》2006,2(1):39-41
法官职业道德是指基于法官职业特性,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对全体法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鲜明地表现为程序性,与特定社会的道德不完全相容。当前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与其实践基础相脱节;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过高,以为道德教育就可改造法官为道德人;重视法官职业道德的工具性而轻视它的自目的性,致使一些法官缺失职业道德信仰。要正确推动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应当:尽快实现法官职业化,夯实职业道德的实践基础;完善法官职业道德制度化机制,促进法官职业道德自成目的性;提高法官薪金,以利益机制促进法官遵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律社会史的视角,以司法职业群体为解剖对象,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界的不良社会关系,包括司法界上层、中央司法界与地方司法界、审判官与检察官、司法主官与属员、法官与律师、司法人员与社会恶势力等关系,把司法职业群体的社会活动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放到社会大背景中,探讨了司法界不良社会关系对司法程序、司法公正、司法信誉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当代司法改革中,如何改良和规范司法界社会关系、防治司法腐败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吴彬 《法庭内外》2008,(3):49-51
法治社会的构建,司法权威的树立,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拥有精深法律素养与丰富审判经验的职业法官群体。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职业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自2003年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将法官讲坛作为培养精英型法官,建设学习型法院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官职业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9.
司法能动主义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司法审查"到"权利保障"的转变,界定司法能动主义的标准也由单一趋向了多元。宣布其他机构的违宪行为无效、忽视或放弃司法先例、造法性司法、违反解释方法、结果导向的判决,是司法能动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积极发现和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并扩大权利救济,合理地控制政府权力,法官职业群体的中立性、超然地位和审慎反思性,是司法能动主义正当性的主要所在。面对反多数难题、自然法与个人偏好入侵司法等诸多质疑,司法能动主义需要合理确定自身的限度,坚守宪法边界,并审慎地展开自己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约束——“八小时之外”的意义 法官职业的成熟以及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期望的提高,自然引起了对法官的所有行为的关注——不仅是职务内的行为,而且包括职务外的行为,即“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对法官司法职务外的活动进行约束。在职业道德成为约束法官行为的主要方式之后,严格约束司法职务外的活动便成为司法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西方对国家公职人员有个形象的比喻,即公务人员就像生活在鱼缸里的金鱼,待遇虽然优厚,但监督十分严密,法官更是如此。法官下班后的生活虽然不再是在“鱼缸”里,…  相似文献   

11.
杨凯 《法律适用》2011,(5):76-79
法官审判案件是否可以成为诱发美感和幸福感的职业艺术呢?答案是肯定的!法官的司法审判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经验性、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法律职业工作,法官审判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法匠",机械地根据法律来消弥纠纷,而是要按照立法的精神和原则创造性地适用法律,通过司法审判维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官审判技能当然也是一门职业艺术,而且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公民应当讲文明礼貌。作为一个外交官应遵守外交礼仪。作为一个法官来说,除了遵守普通公民所应当遵守的文明礼貌规范以外,是否需要遵守特别的“司法礼仪”呢?确实存在特别的“司法礼仪”吗?法官都应当遵守哪些司法礼仪呢?本文将从司法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作为司法职业道德准则的司法礼仪应当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一、有没有特别的司法礼仪 当一个群体成为一个职业时,这个职业的活动方式中一般都会增加一些并不直接与职业的具体内容有关的活动规则。例如,外交官是代表国家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职业人士,但他们在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3.
法院司法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是否信任及信任程度的心理认知。加强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应注重研究法院与法官角色、能力、行为中影响群众认知的关键因素。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一定范围内不特定群众对法院及法官的有关心理认知,并就群众认知与法院工作实际之间存在的反差进行比较,剖析造成反差的成因。针对影响群众心理认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司法权威、法官职业化、法官形象、审判权运行、司法公开5个方面就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炳君 《山东审判》2004,20(4):59-63
法院是司法体系的中心。法官乃司法舞台上的主 角。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律界的主体道德且直接制约着 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司法状况甚至影响到国内外公众对 一国之国家形象的总体评价;法官职业道德乃法官于 业内和业外所应一体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价 值理念的总和;它是社会道德在司法审判领域的具体 体现;它集中调整法官与社会、法官与公众、法官与当 事人、法官与法官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带有审判职业特 点与道德行为规范的高度抽象概括,同时又是富有操 作性的具体指引。法官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在于审判 实践。概言之,"法官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集团内部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司法的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司法的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司法的刚性与柔性、法官的主动与被动、司法认识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等悖论关系,是法官在审判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当前,加强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培养法官平衡上述悖论关系的能力,理性地把握社会转型时期司法的特点,回应社会转型时期当事人对司法的特殊需求,从而实现司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司法职业道德之基本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法官职业道德的问题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到真正想把它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是在去年。从开始筹划选题到约稿、组稿,方才发现很少有法官,学者涉足这一领域。在西方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法官制度非常完善,而法官职业道德或称法官行为准则是法官的必修课。法官一经被选举或任命,即一旦从事法官职业,就必须开始接受这一职业的特别训练,遵从这一职业的“行规”。诸如司法职业道德、法官审理案件的技巧、裁判文书写作训练等等都是法官接受培训时所应涉及的。 正是基于对司法实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编辑部从今年开始将策划一些与此相关的选题。法官司法职业道德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蒋惠岭法官多年来从事司法审判学方面的研究,在继关注法官独立审判等问题之后,开始对司法职业道德进行研究。从本期起我们与蒋惠岭法官一起展开有关司法职业道德的讨论。希望有更多法官、律师以及法律专家、学者等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加进来。 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有所侧重:第一篇是蒋惠岭法官的“司法职业道德之基本认识”。这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看作是一块敲门砖。今后还会有蒋惠岭法官的对此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文章;第二篇是翻译的加拿大司法委员会制定的“司法职业道德基本  相似文献   

17.
梁迎修 《河北法学》2008,26(2):73-77
在面对疑难案件时,法官的司法哲学是案件的最终裁决者。信奉司法能动主义的法官倾向于通过创造性司法来回应社会需求,而司法消极主义则将自己定位为立法者的代理人,反对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在当下的中国法治建设中,基于社会转型的现实,法官在审理疑难案件时应当秉持一种温和的能动主义的司法理念,通过创造性司法来回应社会变迁,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12,(2):6-6
法官和律师,是现代司法职业共同体的两个基本支柱,一个居中裁判案件,用知识、经验和品德,维护法律的尊严;一个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用精巧的技艺和勤勉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争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官和律师,其分工不同,但都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维护者。一个良好的司法体制之中,司法官员和律师能够互相尊重,按照程序正义的法律规则,共同完成司法活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共同塑造司法的公众形象。因此,法官和律师相辅相成,是司法活动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相似文献   

19.
王伟 《人民司法》2020,(13):16-22
本轮司法改革对法官惩戒规定了“双轨制”的运行模式,仅对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追究才由法官惩戒委员会予以认定,而对于法官违反职业伦理规范行为的惩戒,只是简单地描述了行为的初步表现,而未对职业伦理责任的内容予以实质化,更没有对问责程序和机制予以规范,从而割裂了法官问责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官职业伦理责任在改革中的缺位。因此,应该对法官职业伦理责任进行补善。一是构建明确、规范的责任体系,二是针对职业伦理责任追究的行政化问题,三是借助平衡计分卡的工具架构,建立法官职业伦理行为的考核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法官法律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永刚  朴咏男 《行政与法》2003,(11):120-122
法官作为法律职业群体最重要的分子应当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英美法国家特别是美国法官的素质集中体现在其法学修养和法律思想上。霍姆斯、卡多佐、弗兰克、波斯纳作为著名的法官,同时还是美国法律实用主义、法社会学思想、法律现实主义、法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或杰出代表。了解和借鉴美国著名法官的法律思想对于我们的司法改革、培育我们的精英型法官队伍和更新我们的司法方法和法律理念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