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制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采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还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其民事诉讼都呈现出一种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协同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要遵循世界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为我国构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机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则。检察监督民事诉讼的范围、方式得到拓宽,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造或将发生转变。但受长期以来的诉讼传统和司法理念,民事诉讼格局中审判权、检察权、当事人诉权之间表现出一些不协调,进而影响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清晰厘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当事人三者承载的权力或者权利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权力互动运行保障机制,以规范形成检察监督权、审判权以及当事人诉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引导的诉讼关系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政策正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校所选择,这项政策在我国自1989年实施到现在,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规范与明确。根据成本分担的理论,我国现行成本分担政策在收费标准、高校所扮演的角色、专业差别收费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科学厘定学费标准、明确高校补偿角色定位、落实专业差别收费。  相似文献   

4.
黄献松 《理论导刊》2005,(11):11-14
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路径,依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当前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现状和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制度是应该的,但个人负担增速过快、数额过高,政府财政负担退出过快、数额偏小。要解决现存问题,最根本的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整体制度的均衡安排,实现“五个统筹”,改变社会财富的悬殊分配。  相似文献   

5.
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激约机制对于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加强环境立法意义深远.借鉴美国、日本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激约机制经验,我国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激约机制应在突破当事人适格理论基础上扩大原告范围,赋予我国公民和环保团体原告资格;完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诉讼费用分担上做有利于原告的规定:对原告实施奖励制度.同时,设立对原告的保护制度和环境行政先置程序等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外国公益诉讼制度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 《团结》2009,(3):45-48
公益诉讼源远流长.通常认为。它是缘起于古代罗马法,是相对私益诉讼而言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认为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属于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属于私法.诉讼也因此而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古罗马法学家认为.“公诉”是对有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查.是涉及国家和政府利益的诉讼:“私诉”是根据个人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审查.是涉及私人利害关系的诉讼。  相似文献   

7.
吕清  张俊君 《学理论》2010,(27):165-165,167
<正>提高办案效率是现代诉讼法律价值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它对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执法为民、关注民生的重要环节。增强诉讼效益观念,简化诉讼程序,强化流程管理,保障当事人用最少的诉讼成本,包括经济、时间、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权利,尽快地从诉讼的缠绕、拖累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张兴伟  文冠斌 《学理论》2010,(23):149-151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模式分别表现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模式更多地体现对抗辩论,而职权主义模式要求法官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行使释明权。对抗式辩论原则的实现与法官行使释明权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对此,应加强律师代理民事诉讼纠纷,限制法官行使释明权的范围,使民事诉讼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变,实现对抗式辩论原则与法官释明权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阮锋  杨建生 《行政论坛》2009,16(5):90-93
美国(国家)成为政府侵权赔偿责任的主体先后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与诉讼相关的核心制度为线索,对美国政府侵权赔偿诉讼中的受案范围、诉讼管辖权、诉讼当事人、起诉条件、举证责任分配及诉讼时效、庭前和解程序、赔偿判决的执行等制度进行基本介绍,结论为:美国政府侵权赔偿诉讼制度的诉讼范围狭窄,侵权赔偿方式单一,其固定设立专款基金,由国家和具体侵权的国家机关共同负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姚玉洁  潘清  兰天鸣 《瞭望》2020,(16):46-47
与瞒天过海式造假、凶猛任性的市场操纵形成反差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对违法主体的罚金和民事赔偿往往只是“罚酒三杯”。优化证券民事诉讼制度,成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当务之急。上海金融法院日前发布的国内首个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规定,积极探索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和司法需求的民事诉讼机制。被称为中国版的证券市场集体诉讼破冰,有望改变证券市场违法成本偏低、中小投资者维权成本偏高的顽疾,同时也为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试点扣上逻辑“闭环”。  相似文献   

11.
交错语境中的成长——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面临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交错的语境.在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对待后现代法学思潮的正确态度是:诉讼外解纷方式的发展不能消解诉讼程序改革这一主题,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对改革有积极意义;对待我国法律传统的正确态度是:应慎谈无讼的法律传统,不能忽略制度变革对法律文化的影响,积极挖掘和利用法律传统中有利于促进变革的因素;在交错语境中推进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思路是:要以维护公正以及制度利用者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基调,要使交错语境中的改革朝制度设计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已影响到该项制度应有价值功能的实现.完善该项制度须以实现诉讼效率、诉讼经济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为目标,应将完善和规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为重点.着重分析当前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受理范围、附带民事诉讼的一并审理,以及刑事部分中止、撤诉后引发的附带民事部分后续审理中所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退市与否,取决于退市成本与退市收益的对比。现行体制下,我国股市的上市企业之所以难以退市,其主要原因是企业退市成本远远大于退市收益。而且在退市成本中,退市企业的私人成本远远小于其社会成本,两者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企业退市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要使TI≥TC这一企业退市的成本机制启动,必须建立企业质量评估制度,改造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彻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的公共物品的属性要求建立以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为核心、社会捐助等为补充的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此外,国外境外的受援人依照费用分担原则偿还的部分资金、法律援助诉讼保险、福利彩票、义务代偿金制度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领域对诉讼价值的平衡以及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现阶段,关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立法仍不够完善,学术界关于该项规则是否应当建立以及如何适应等观点也大相径庭,因此明确了在我国确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现阶段该项规则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从而保障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6.
张芳 《学理论》2012,(28):110-111
对于各类行政与民事交织案件来说,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不可忽视的矛盾与困难。从纠纷本质出发将案件先分流至单纯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反而更可能釜底抽薪,彻底解决涉案权益的归属。当然,这种先后两个诉讼分别审理的模式,必须同时对程序衔接、当事人的诉权、后一诉讼的时效以及诉讼费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考量与安排。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群体性纠纷逐渐增多.群体诉讼作为解决群体纠纷而设计的诉讼制度,立足于我国群体诉讼的法经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应当区分公益诉讼和群体诉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示范诉讼制度,并发挥群体诉讼中行政权和律师的作用,重视当事人双方的调解意愿,以解决我国群体诉讼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刑事诉讼法“诉讼”一词的含义,是指诉说和争讼的意思。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就叫诉讼,通俗地说,就是打官司。诉讼有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之分。民事诉讼主要解决财产争执、遗产继承、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刑事诉讼是解决国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问题。它是世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揭露和证实犯罪,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依法给予犯罪人应得惩罚的活动。刑事诉讼法就是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应遵守的法律。它的内容包括:哪些国家机关有权追诉犯罪以及它们在诉讼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参加诉讼的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诉讼的原则和制度,以及进  相似文献   

19.
刘敏 《团结》2008,(5):42-44
随着对人权保障的重视,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宪法对民事诉讼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越来越突出,因侵害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利而获得宪法救济被许多国家所认可。与此同时,民事  相似文献   

20.
曾文碧  郭时印 《学理论》2014,(9):150-15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培养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分担机制不够健全、奖助政策体系不尽完善等。搜集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相关文献,探讨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