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市开展的学习宣传王选教授的活动,在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引起强烈反响。近十几年来,王选获得了几十项国内外的科技发明奖和种种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功有应得,是对他的成就和贡献的社会承认。我认识王选有七、八年了,随着对他的认识与日俱深,对他的尊重、敬佩也...  相似文献   

2.
阎肃是一位大家。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然而,生活中的阎肃,却非常低调。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对上不伸手,周围拉紧手,工作有一手”;“做人就要像麦穗,始终低着头”。和阎肃老师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平易近人,没见过他“甩派儿”、“摆派儿”。  相似文献   

3.
吴志菲 《党史文汇》2005,(10):10-14
作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早在1997年前就将日本政府告上了法庭。“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话?因为,我们是人!”这是王选第一次在纽约为细菌战演讲时的发言,她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相信人死了以后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这个诉讼就是为这些没有声音、甚至没有名字的人所发出的一个声音,这个声音现在全世界都听到了。”美国历史学家哈里斯这样评价:如果中国有两个王选,日本就会沉默。他认为:王选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为什么中国受害者不能自己组织起来王选之所以积极投身细菌战官司…  相似文献   

4.
李辉 《新湘评论》2007,(8):47-48
在当代中国.有哪位艺术家能像黄永玉先生这样如此深情地拥抱故乡?当年那个在凤凰古城沱江边戏水玩耍的小顽童,已然走过80余年时光。然而,任他鬓发花白,岁月老去,他的步履却依旧漫溢着青春。跳跃,腾挪,一次次走进故乡。“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她是你的。”面对故乡,只有用这样的诗句,才能倾吐永恒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梦生 《廉政瞭望》2005,(12):29-31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却要卖出自己的器官——“当时我女儿就扑过来哭了,‘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守着25项国家专利,却债台高筑——“补上那16万元我认为是小事”; 最近几年,他成了与垃圾亲密为伴的人——“跟垃圾打交道很有乐趣”。  相似文献   

6.
“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评委会这样评价:“王选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她属于全人类。她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女性,挑起了民族道义的力量。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准,并不在于他的学问,知识有多少,而在于他的良心,是否在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8.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李满天,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陪同习近平去拜访贾大山。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竞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奋斗》2006,(4):58-58
前不久,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溘然长逝。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这一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业绩将彪炳史册.但王选更以当一个好人而自豪,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好人观”,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富于哲理,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0.
几年未见的朋友相见,开口就反问 我:“怎么还搞政工呢?往行政工作这 边靠靠。”像这样的“关心”,我经过无 数次了,总是一笑了之。 我的这些朋友言下之意,是让我掌 握点“实权”,干些“实惠”的工作。 社会上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十年个体 成富翁,十年厂长成股东,十年技术当 高工,十年政工两手空。”虽然,我手 头不太宽裕,但精神却很充实。回顾十 几年的政工历程。经历过困惑和迷茫、 尴尬与辛酸,饱尝了酸甜苦辣。在工 作实践中,我受益匪浅,有很多的人生 感悟,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 政工工作,我认为是讲“德”不讲 “得”…  相似文献   

11.
流沙 《党员文摘》2008,(12):25-25
“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曾对科技领域的人才分过类.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种是能向猎人指明兔子在哪里的人,第二种是打兔子的人,第三种则是捡免子的人。指明兔子在哪里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而捡兔子的人就是让科技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的人。王选说:“我属于第二种人,其他两个方面是我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06,(3):7-7
王选的名字与汉字印刷术密不可分,他是双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在王选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得以“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  相似文献   

13.
有一路人摔了一跤,他不埋怨自己的不小心,却脱口骂了一句:“干部腐败,修的啥破路!”近年来,听到类似发牢骚、撒无名火的话,还真不少。“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感叹遘“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过,牢骚怨气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过。”  相似文献   

14.
求阙     
去年。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企业家来找我,要求为他写一个横幅,内容就是“隶阙”两字。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像这样正在春风得意之时的年轻人,要我写的往往是“腾飞…”“高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类的吉言、豪语.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求阙”呢?难道他遇到了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天,我带一位同事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丈夫就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笑着迎接我,随着一声“回来了”,就把我手里的自行车接了过去。这时,同事就满脸羡慕地惊叹:“呵,你真幸福!他还给你开门?!”我却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道你那位不这样吗?”“不,从不”。她有些失落地说:“有时我进了家门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同事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才发现自己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16.
他很忠诚,忠诚得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公安事业;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丝春雨,用自己艰辛的汗水滋润着素不相识者的心田;他很普通,普通得像一滴水珠,但却能映出太阳的七色光环─—他就是扎赉特旗公安局副局长兼刑警大队长的蒙古族青年韩金贵。 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韩金贵就是这样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他穿上警服的第一天,就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身先士卒,除暴安民”16个大字。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唐灏 《党史纵横》2008,(11):38-38
惊悉谢晋导演谢世,我很意外,也很痛心。像他这样的电影艺术家,现在已经太少了。  相似文献   

18.
二叔是一名村委会主任,官儿不大,权力却不小,在村里也是个一呼百应的“人物”。前不久,二叔打来电话,说他儿子要结婚。因为二叔只有我这一个侄子,便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不能到场。对于我来说,最担心的还是他操办太大,造成不良影响,由此惹下祸患。毕竟,党员干部借“红白事”敛财已经是组织上明令禁止的。带着这样忐忑的心情,堂弟结婚那天,我来到二叔家。  相似文献   

19.
他曾在实权岗位上向“朋友们”施展“吸金大法”;他的守财已经到了“抠门”的程度,对情人也不例外。当非法聚敛的财富像肥皂泡一样破碎之后,他问自己: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系国民党元老之后,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共产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却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 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藉此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他就是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的杰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 今年是躲志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廖公伟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