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问题的双重性与不期而遇廉静(《文艺研究》杂志编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文化艺术出现了新情况,我们正面临着严肃文学、高雅艺术捉襟见时的困境,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快餐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迷惘,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及如何支配精神产品以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不能认为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两极分化”吴振坤(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一、"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在t和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个人收入拉开了差距。进入90年代后,这种差距还将继续拉大。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的这种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粘住的翅膀     
粘住的翅膀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文艺面貌的巨大变迁是中国90年代上半期的特色。由经济转轨的稳定推进,从90年代起,世俗化的潮流转显为社会文化的主潮。生活型的大众文化就在这个潮流中淌出、展开,蔚为大观。80年代总体上是正正经经以反映深层现实和坚持思...  相似文献   

4.
试论审美理性赵克90年代初,我曾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把理性区分为真的理性、善的理性和美的理性,并用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历史转向①如果从文化领域上看,我们还可以把理性相应地区分为科学理性、价值(道德)理性和审美理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认知过...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人物悲剧性的研究考察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人物的悲剧性是通过其性格中某些喜剧因素(诸如滑稽、怪诞、卑琐之类)才得以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舍弃这些喜剧因素,人物的悲剧性也就变得难以理解。但这种人物又不能归结为纯粹喜剧性的人物(象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也不同于在角色的喜剧性格主体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格局,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显示了市场化、都市化背景下审美意识的日趋多元化。在90年代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文化格局中,以王朔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和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海派文化最引人瞩目,也最具影响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文坛上独领风骚的王朔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他早期的言情小说和犯罪题材的小说即以取材的市民化、语言的口语化使读者耳目一新,被人称作“市井文学”。其后产生较大影响的“顽…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前期广东乡镇企业发展剖析梁荣广东乡镇企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进入90年代后,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就广东乡镇企业在90年代前期的发展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作剖析。一、九十年代前期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特点与80年代相比,...  相似文献   

8.
从90年代国际贸易新形态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杨平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取得奇迹般巨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意识超前,顺国际贸易形势而动,得市场经济风气之先.90年代乃下个世纪初,珠江三角洲经济要再上新台阶,仍应要把握好国际贸易的新形态,以...  相似文献   

9.
激烈动荡中的世界文化沈修经济衰退引发文化萎缩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经济衰退,直接波及和影响到文化发展。很多国家文化事业停滞、萎缩,到1992—1993年已达到严重的程度。由于各国银根紧缩,传统的政府文化事业拨款和企业、个人赞助大幅度减少,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发展主题论及其现实意义青连斌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邓小平从80年代初开始,在多次谈话和与外宾的会谈中,深刻指出了这种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形...  相似文献   

11.
作为80 年代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的总结和解答,同时也是作为对后冷战时代国际战略格 局的自觉适应,90年代的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特征。不同于传统社 会主义对“正统”、“纯粹”之类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的是基于具体国情的可操作 性。实践证明,在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相互撞击中,恰恰是对话的而非唯我独尊 的姿态,有助于竞争过程中强势地位的取得。90年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品格,直接塑造着我们 心目中的新世纪的形象。一个更加冷静、理智的中国,也必将是一个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富 于活力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美感是审美主体的求悦本质与审美对象的悦情本质相结合而产生的高级社会情感。美感系统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子系统。广度系统是由壮美感、优美感、悲剧性美感、喜剧性美感这些在地位上等列的美感构成的整体。深度系统是由耳目愉悦、心灵愉悦、创造愉悦这些在程度上不同的美感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季中扬 《求索》2014,(7):176-181
民间艺术长期处于美学研究视域之外,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住住被视为民俗活动,对其审美经验缺乏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要求以及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艺术,研究其审美经验。就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而言,民间诙谐所引发的欢笑不同于有着深度思想内涵的讽刺性的笑,也不同于意识已经达到了自我反讽高度的幽默的笑,它是一种缺乏任河指向与内涵的单纯的节庆的欢乐;这种喜剧性的审美经验不是来自分离式的审美鉴赏,而是融入式的瞬间体验,是一种共享性的审美经验,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部体验到了同一种欢乐;其文化精神不是一种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否定性精神,而是一种自得、自满的肯定性精神,是一种充满美意的乐天精神;其文化功能不在于文化政治抵抗,而是有着类似宗教的功能,它祝福生命,团结族群。  相似文献   

14.
“吃的宪法”──“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食物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食物发展速度加快,食物结构显著改善。──食物生产大幅度增长。80年代,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接近400公斤,粮食长期短...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前期广东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梁荣广东的农业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朝着更为全面、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绩。现就其在90年代前期发展特点与原因作分析。一、发展特点(1)"三高"农业迅速崛起。"三高"农业是高产、高质、高效农业。1990年后...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台资的喜与忧陈恩喜:引进台资发展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台资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投资金额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大量台商涌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弥补资金不足,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水...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青年发展的协调性与非均衡性■吴鲁平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青年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成为青年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光鼐、陆建华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在掌握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发展的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第...  相似文献   

18.
再就业工程──城市妇女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上海市妇联如果说女大学生分配难、应聘难是80年代妇女就业面临的主要难题,那么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90年代妇女就业的严峻问题则是中年职业女性再就业难了。从呼吁到参与,从调查到行动,再就业工...  相似文献   

19.
文学步入“春秋战国”鸣岐进入90年代,文学无论在生态环境、观念、功能上,还f在创作队伍的分合、各种文体的盛衰上,都出现了与80年代大为不同的变异。尽管中国作家协会乐观地表示,在中国作家中,真正改行投入商业行为的“下海”者不过千分之一二,但是从时下的文...  相似文献   

20.
关于青年学再攀新台阶的思考黄志坚最近,我读到一位青年同志的文章,对青年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特摘录其中的几段:“90年代青年学理论的发展,是以80年代的成果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它自身内在的必然的自我走向自我完善。这是90年代青年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