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恋问题,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告别传统交往模式,走近网络鹊桥,择偶条件在重“情”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向重“利”的倾斜,情爱表达以及性观念,由委婉含蓄走向大胆直白,日益显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当代青年婚恋观,已经从“相对感性单一”向“功利多元”转变.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4,(9):96-96
张婕琼在《青年探索》2014年第4期撰文认为,近年来,“剩女”现象引发了媒体与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视角研究“剩女”现象,结果发现,选择的自由与自由的选择、机会与选择性障碍是“剩女”与大学女研究生共同面对的时代困惑,终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教育为其解惑。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着人们的El常生活,研究生作为都市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在婚恋观方面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性别意识交融的状态。通过对几位研究生婚恋观的深入访谈,发现面对恋爱关系的研究生在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下做出恋爱抉择,但是影响其恋爱关系的社会性别观念有不同于传统观念之处,并由此探讨他们社会性别观念的新变化对两性关系的进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有文献及对"80后"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描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变迁特点。当代"80后"青年在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上展现出自主性、现实性、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婚恋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应加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在南京市4个辖区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青年群体的婚恋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适婚年龄段青年单身现象普遍存在;单身群体主要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被迫单身而非主动单身;青年群体对社会单身现象具有较高程度的包容度;传统婚恋观逐渐式微,但现代婚恋观并未得到足够认同。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处于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之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剩女现象”:基于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剩女现象”引发了媒体与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视角研究“剩女现象”,结果发现,选择的自由与自由的选择、机会与选择性障碍是“剩女”与大学女研究生共同面对的时代困惑,终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教育为其解惑。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表明,婚姻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持家庭幸福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军人对婚姻质量的关注、婚姻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近期,笔者通过对部队580名24—30岁的适龄官兵开展的“关于部队青年官兵婚恋观问题”的问卷调查表明,青年官兵的婚恋观正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他们在对待婚恋的问题上,日益凸显出成熟、理性和客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青年白领的思想状况具有婚恋观上的开放包容性、职业观上的务实理性化、阶层地位的认同偏差化以及政治参与的网络化等特点。及时关注城市青年白领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追求和利益,引导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其创造公平有序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其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当前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17~34岁在校大学生和职业青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大多数青年追求稳定健康的恋爱关系,他们的恋爱观较积极向上,两性观念比较开放,对婚姻的质量要求较高,但单身的青年比例高,青年中对婚恋依旧存在不少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认识.其中,年龄和性别与婚恋观的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对婚恋观的影响程度较大,城乡地域对婚恋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动态▲青年婚姻家庭新特点《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14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在年轻人中的影响仍然很稳固和深入,但是在选择终身伴侣时,“门当户对”的观念被排在了末位;与父辈相比,这一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出一些比较开放的特点,而且晚婚已成为当今中国青年中的普遍现象。在赡养父母的观念上,当代城市青年表现出了对老人需求的重视,但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以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城市青年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73%的年轻人呼吁赡养老人应该社会化。▲上海大学生生殖健康调查遇阻《新闻晨报》2005年4月1日报道,由上海市人口…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介作为人类思想与价值的物化载体,对当代青年的社交婚恋的变迁起着巨大的变革作用.本文从后现代视域出发,考察当下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及其后现代特质,并从青年生态个体、新媒介生态圈、社会价值伦理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对冲机制等维度,阐述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构建与改观.  相似文献   

12.
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谢维和人们看重去年,社会所以关注青年,不仅在于他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而更多地寄望于其潜在的可能性。在“青年”这一主语之后,永远伴随着一种无限的规定性:他们可能是……,他们也可能是……正是这一连串有待填充的省略号,使青年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娇子。而且,人们不难看出,青年的地位也往往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无疑,在闭关自守的传统社会,青年的可能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三岁知大、七岁知老”正是反映了和概括了在狭隘存在中人们对青年的期望与评价。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渗透和影响的今天,青年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得到巨大的扩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一书,正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把世界青年带到了中国青年面前,又把中国青年推向了世界。它使我们在青年这一有待规定的主词后面,看到了一种更为放大的“可能”,也同时从这种放大的“可能”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虑。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只是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去看待中国青年的可能性,那么,把整个世界格局作为判断和分析的参照系,则必须是今天中国青年对未来的考虑思路。《中外青年比较研  相似文献   

13.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是一个群体价值观的侧面,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青年婚恋观是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更是青年自身根据个人背景和自我评价与认同,进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性别和阶层认同对青年婚恋观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青年群体也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4.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大致经历如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我国“拨乱反正”时期,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是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而逐步成长的。近年来,社会学视角的青年研究迅速发展,在青年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性位置,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往往引领着青年研究的主流走向。社会学对青年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同时也反映在研究主题上。"80后""90后"群体研究、青年群体的社会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与社会融合、互联网与青年文化和社会参与、社会变迁冲击下的新婚恋观和行为等是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城市青年受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影响,买房结婚是一种心理情结.面对迅速增长的房价,房子对婚恋的影响由潜在的因素成为显性的因素,并成为城市青年婚恋中的权重指标,影响着城市青年的择偶、婚恋观以及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是事关国家未来的根本大计。作为“青年企业”的保安公司,抓好队员的思想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司乃至保安业的兴衰。现就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倡导的婚恋价值观的主流导向,但整体上看大学生们的婚恋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体:恋爱动机与行为错位,择偶标准上自我中心与追求纯洁情感同步,择偶方式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婚恋责任感、忠诚感与性宽容度相冲突.其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们的“爱情理想”日渐变弱、现实性增强,婚恋观中在“性宽容”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受党员、团员等政治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化思潮视阈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的加强,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也日益加深,青年思想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够;强调自我,理想趋于务实;价值观的理性化;传统婚恋观的淡化。当前,我们对青年应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不断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也包含着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能动改造。他立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传统儒学“内圣外王”人生价值观的扬弃。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求实务实思想促成青年毛泽东形成求真务实的人生准则。他的尚动求变、斗争造反的思想和个性的形成,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对明清之际实学派“主动说”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