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特别行政区治理已经呈现基本法与政策互动融合的趋势。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政策一方面在基本法体系外影响基本法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另一方面则在基本法体系内通过政策性条款丰富基本法体系,或者通过法律技术形塑基本法规范。基本法与政策的互动融合不会减损基本法的稳定性,只会使政策更加规范,基本法更有活力,从而不断提高特别行政区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林巧  王菁 《今日民族》2012,(7):12-28
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3.
陈淞山 《台声》2013,(6):46-46
倘若没有谢长廷今年以来积极面对与大陆的交流及互动往来的关系,恐怕苏贞昌党主席不愿也不会,在此时正式面对处理“台湾如何因应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变局”。似乎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唯有明年5月连任党主席之后才需认真思考两岸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的内生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以及集体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国内、国际体系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互动三个层次同时进行的相对保守内敛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实践中,最终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达成了与体系的身份认同,并在亚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建构的内容本身还是建构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国家身份中深刻的和平内涵,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不会构成对现有体系及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18)
正摘编自9月2日台湾《中华日报》赶在承诺期限将届之际,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宣布由陈水扁时期曾任"外交部长"的田弘茂出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台湾海基会董事长人选高度影响两岸互动,然就台湾海基会成立背景与两岸互动历程来看,田弘茂本身的政治色彩即已不讨好,况且上位后两岸政治基础迄今仍然无法建立。因此,尽管由深绿到浅绿纷纷肯定田弘茂的人事案,但两岸协商管道并不会因此打通。迄今为止,外界并未看到蔡英文下定决心推动恢复两岸协商,田弘茂接掌台湾海基会,只不过是蔡英文持续陷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21)
正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上任后首次发表"双十演说"。在两岸政治互动冷冻的情况下,其两岸关系论述成为关注点。蔡演说的主调仍然是新"四不":即"我们在两岸关系上的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也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事后,台湾陆委会还专门发布新闻稿表示,两岸应共同珍惜过去双方交流协商的成果,尽快恢复沟通对话。希望中国大陆方面再一次认真思考,不需要有无谓的疑虑与猜忌,更不要误判情势。事实上,蔡英文的"善意"是策略,"力抗"是路线,"和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24)
<正>文化交流是今后两岸互动的基础,两岸的经济贸易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作为基础,那么经济交流到一个地步,一定会出现瓶颈。无论今后国民党与民进党谁来执政,两岸的文化交流是不会中断的。为了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应当"往下面扎根",采用活泼接地气的方法手段,吸引年轻人的  相似文献   

8.
中美《上海公报》签署 30年来 ,“中美台”三边关系互动的曲折历程留给人们许多有待深入反思的问题。作者认为 :第一 ,不能盲目夸大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互动的影响力 ,两岸中国人的意志才是两岸关系互动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 ,“中美台”三边关系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美台关系必须服从于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利益要求 ;第三 ,中美对抗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随着中美共同利益的深化 ,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歧见将趋于淡化 ;第四 ,“反对台湾独立 ,反对武力解决” ,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当前美国对台政策的“底线” ;第五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寻求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台湾民众利益之归宿。  相似文献   

9.
人到用时方恨少亲爱的:你的朋友很少,就算偶尔有朋友打电话来,也是发生问题找你帮忙,不然就只是意思性地问候一下,没有进一步的互动和联络。你和亲戚间的互动也很少,除非逢年过节或是有必要,否则你很难得会主动跟他们联络,对于他们的事业发展、儿女教育,或是兴趣、交友、交际圈等,你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你说这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不用多,真正的好朋友,绝对不会干扰彼此的生活,或者麻烦对方来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你更认为:“所谓的亲戚,不该是攀龙附凤、锦上添花,更何况他们的好与不好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为什么要多事去过问?”每当我埋…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何种语境下把握现实,技术、资本作为"超级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景观",但要正确理解两者的"互动逻辑"却绝非易事,它需要突破人类"底层思维"的局限,需要跨学科基础上的另一场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理解和塑造势必要提升到更高层次,那么,突破认识论的难点,深入理解"超级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就要依托先进的自然科学,引入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大历史视野,在更新人类学叙事过程中,辩证地发挥"政治权力"与"超级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出于结束越战和地缘政治考虑,尼克松和基辛格有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但因保守派和亲台势力竭力反对,加之两人政治个性等原因,他们在对华决策时选择了相当封闭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机制,并在早期采取了对华秘密接触方式,这导致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极大反弹。秘密外交公开前,美国政府各部门在削减对台军援以缓和中美关系问题上曾达成脆弱一致;而秘密外交公开后,军方、保守派、亲台势力则借增加对台军援向白宫发难,以示其被排除在对华决策核心之外的不满及对中美缓和的反对。这说明对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决策机制、秘密外交手段对当时中美关系具有“双刃剑”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In February 1972,then U.S.President Richard Nixon paid a visit to China.Considered an icebreaking trip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both sides issued the Shanghai Communique,marking the end to 22 years of alien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ormaliza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Today.  相似文献   

13.
Following the 1 April 2001 plane collis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ngaged in two weeks of intensive 'apology diplomacy'. What role did culture play in these events? Drawing on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we argue against the pundits that essentialized cultural difference--and against those who denied that culture matters. Instead, we maintain that both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commonalti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ino-American apology diplomacy.  相似文献   

14.
Young people can take on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China-U.S.tiesThe last several years have marked difficult times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it's been a period of disappointment.For people of Chinese descent residing in the U.S.,it's also been a time of withdrawal.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司法制度的一项有机组成部分,“Forensic Science”已与其诉讼法律文化紧密融为一体。美国诉讼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对于某项专门性问题进行举证时,往往需要运用被称为“Forensic Scieilce”的科学实证活动予以证明。在将“Forellsic Science”一词引入国内的同时,必须在中文语境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界定与诠释。通过中美诉讼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对我国现有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辨析后可以发现,“司法鉴定”一词与“Forensic Science”不仅在内涵、外延上较为吻合,亦符合我国诉讼制度与司法实践的现实要求。同时,采用“司法鉴定”一词,还可以充分反映出“Forensic Science”的本质属性,避免因中文界定的偏差而造成不必要的争议与误解。  相似文献   

16.
IN November 2o14, the 22nd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Since the first APEC summit in Seattle in 1993, the annual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members to promot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deep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s it gathers leaders from almost all important econom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erspectives—China as a world factory and Chinese business knowledge—has been complicated by the ever greater tensions generated from the national—China—and the transnational actors—Chinese—in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real meanings of the rise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puts the state in direct contact with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ic/political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business knowledge, identiti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actions also give rise to the notion of network building and sub-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help transcend country-specific re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tion of the rise of China is still being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between regional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中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中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中美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台湾在该地区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美关系被美国的战略决策者 定位成战略上的竞争关系,台湾对美国而言的地缘战略价值再次上升。这正是台湾问题具有长期 性、复杂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Jan Carol Berris has witnessed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made history for China-U.S. relations, including ping-pong diplomacy, the exchange of ping-pong players in the 1970s that eased the way for higher-level contact. She has overseen hundreds of American delegations to China and met many from China. She has traveled to China about 100 times with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s diverse as a tennis team and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She is popula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hina, who better recognize her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