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览之窗     
毛泽东的 游泳情绪 按常理,生长在山区的人一般不擅游泳,但在湘中韶山长大的毛泽东却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便是游泳。北戴河、长江、湘江、邕江和韶山水库等地都留下了他劈波斩浪的英姿。说来也巧,“毛泽东”、“毛润之”当中的“泽”字和“润”字竟都与水有关联,更给这位“泽润东方”的伟人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郭沫若参观毛泽东旧居时曾说:“毛主席是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得益于水的滋润和启迪,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等名作。毛泽东酷爱游泳,还因为游泳是他表达生  相似文献   

2.
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毛泽东,字润之。后来又取字润芝。他曾对自己名字作过有趣的解释。1951年11月,毛泽东巡视古都安阳,当知道陪同的地区专员叫程耀吾时,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中国人传统名字从来是互补的,因此取名“泽东”,取字为“润之”。而毛泽东对自取的“润芝”来源,又作了另种说明。那就是在他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老师杨怀中推荐《胡文忠公全集》。毛泽东说:“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  相似文献   

3.
群众观点最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后来,尽管犯下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错误,但没有人怀疑毛泽东要尽快改变人民生活、将中国迅速带入富强之境的真诚。对腐败的毫不留情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对执政党向腐化蜕变保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被毛泽东称作是“一个大好人”,“是我真正的好老师”。 毛泽东最初知道李大钊的名字,是1916年9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从杨昌济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杂志,并阅读了李大钊撰写的《青春》一文。文章号召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造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毛泽东大受鼓舞,对这些宏论极为赞赏,很为之振奋。他说:“是的,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相似文献   

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祁老将军不断被打倒。这些人当中,有的在被“改造”和“下放”过程中,由于发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含冤死去;有的被残酷地迫害致死;有的正在受着身心方面的折磨。这种情况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特别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在毛泽东的关心和周恩来的努力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后,在不长时间内有175位将军相继得到平反。 毛泽东紧紧握住张茜的手说:“我也要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孟红 《党史纵横》2003,(12):9-11
毛泽东一生很少出国,但这绝无理由说他是闭关锁国之辈。他身在中国,放眼全球,无时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世界大局尽揽心中。他除了靠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等渠道接触世界之外,最直接最广泛的莫过于接待国外来访者。在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华友人中,外国记者当属最活跃、最受毛泽东喜欢之列。也正是由于充满神奇、激动难抑的“第一次”接触,往往给外国记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7.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世界 邓小平作为领袖人物,一生中接触的人数以万计。 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不爱串门,不拉关系;除了 几个极个别的老战友、老邻居,他谁家都不去。”但这并 不影响邓小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邓小平自有他做人处世的原则,有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独特魅力。 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邓小平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这在对待他的“上级” 毛泽东问题上表现得很鲜明。 在中国历史上,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大人物”的态度,往往看他对另一个人生前身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是“鞭尸”还是始终如一,由此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号召学习海瑞精神时说,海瑞敢于进陈,不怕杀头,他被关到监牢里,但当海瑞听说嘉靖皇帝去世时,抱头大哭。这说明海瑞对嘉靖皇帝始终如一。毛泽东对海瑞这一点特别推崇,他号召学习海瑞精神。在毛泽东生前,邓小平对他十分尊敬。他关心毛泽东,尊重毛泽东,是毛泽东的优秀学生和得力部下。  相似文献   

8.
八、骂声面前重自省,真情劝说清涧妇40年代初,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毛泽东虽然在延安领导进行了两次“精兵简政”,但效果仍不太理想。由于一些部门的官僚主义作怪,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加重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这样,在边区中,骂政府的人有之,骂共产党的人有之,有少数人甚至骂当时在党内已经有较高威望的毛泽东。有的说:“救国公粮的任务太重,群众要饿肚子了。”有的说:“共产党的经是好经,但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清涧县有一位农妇,本来是刚死了丈夫,家庭较困难,这时又正好碰上要交公粮,那个农妇便气打一处来,说:“共…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0.
康熙六十四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他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由于他善于学习,不孤傲自赏,所以能虚心诚意听取和采纳臣下良言。他在御门听政处理折本时,强调大学士、学士要各抒己见,鼓励群臣大胆陈奏。他说:“古有诏旨既下,大臣封驳之例。”“大学士等系国家大臣,凡事当直言,是者是,非者非,若惟逢迎将顺,何益于事?”他对有的大学士不直陈意见很不满意,严厉批评说:“国家用一人,即欲得一人之益,既任学士之职,凡事皆宜尽言…  相似文献   

11.
李飞 《学习导报》2011,(21):36-37
毛泽东亲自提议为他开追悼会,“留却重任谁承受?”叹的就是他!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3个人开过追悼会:一个张思德,一个陈毅,另一个就是他。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说:“这个人很好,很忠实,很能打仗,很能指挥,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的大秘书里,胡乔木的自然生命延续的时间较长,享年80岁。胡乔木在毛泽东时代得到重用,在邓小平时代同样得到重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毛泽东对胡乔木印象不错,说乔木跟他20年,“总还是一介书生”。这句话颇为传神,也颇为贴切。毛泽东是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有两点含义:一是说他有灵气;二是说他还老实。毛泽东不仅喜欢有能力的人,也喜欢老实人。毛主席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周恩来是否“夺了毛泽东的军权”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取代毛泽东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致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成是“周恩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事实并非如此。 在宁都会议进行中,周恩来就多方提议,力图使毛泽东留在前方,明确表示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于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因此周  相似文献   

14.
“半个朋友”1915年夏秋之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启事,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后来毛泽东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王个半人。”这三个半人中的三个人,一个是罗章龙,两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另外“半个”便是李五二。一天,罗章花领着刚从乡下进城的李立三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湖南小老乡谈了几点关于时局的看法,并提出了几个问题。李立三听了,既没点头,也没摇头,没有说什么,坐了片刻便走了。李立…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生前卫士长李银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谈到毛泽东对"个人崇拜"问题的态度,他说,主席听大家喊"万岁",曾经喜欢,也曾经不喜欢;曾经听惯了,也曾经听烦了。"主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可是总把我当领袖也不行,我受不了……’这句话是对我们许多卫士和警卫战士讲的。是在他休息时,同我们聊天开玩笑,我们有的人拘束,他讲了这段话"。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的一生中曾创建和主持过学校,直接从事过教育工作。1921年底,已经是共产党员的毛泽东在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地填写了“教育学”三个字;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了“教育事业”四个字。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作自我批评时说:“我没想到我会当共产党的主席,我本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再次表露出他对教师职业的深情向往和当年那段教书岁月的美好回忆。直到晚年,他只接受一个称号:导师。他说:“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  相似文献   

17.
牛志芳 《湘潮》2021,(3):44-46
1963年2月20日,毛泽东应《中国青年》杂志社请求为雷锋题词,提笔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大字,同时毛泽东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己。”意思是说:“‘知人’而‘治人’容易;‘知己’而‘治己’就困难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中,往往“忧他”者甚多,“优己”者甚少。正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  相似文献   

19.
正出国‘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一致认同的主张,青年毛泽东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为什么放弃出国呢?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曾多次提出出访苏联,为什么都被斯大林婉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两次出访苏联,为什么会遭受不同的境遇?最后又是如何化解的?本文对幕后秘闻加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主席的“四不”约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别亲友去信想通过他找份工作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决不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垮台.” 随后,他定了处理亲友托他办事的“四不”约法.他说: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亲友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