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2,(25):64-65
今年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40年,本应多谈友好,友情为重。可最近日本有人总在那里没事找事,毒化气氛,竟要拿别人的领土做自己的买卖,真是天下无奇不有!中日两国不乏有识之士、清醒之人,不可由着这几个跳梁小丑的性子闹啊!理当"四十而不惑"。一是,作为两国的政治精英,知识分子,要摈弃以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的僵硬思维,超越"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心态。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中  相似文献   

2.
吴明 《学习月刊》2012,(10):12-13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也是中日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年.纵观中日两周关系史,既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来日本军周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史。中日两国互为一衣带水的邻邦.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切实的重要利益.中口政府和民间友好合作应为和平发展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详尽的中日近代关学编年史看,东方美学学科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群体性"事件,生成于各种历史的、地域的多元因素之综合的作用力,中日同受西方影响,中日之间亦相互作用.王国维对中国近代美学学科之贡献甚巨,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美学"一词是否产自王国维?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如何生成?王氏新学语与西方和日本学术之关系到底如何等,笔者认为,能够明确的必须明确,应该审慎的必要审慎.  相似文献   

4.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王树恩 《党史纵横》2012,(11):54-56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由于在"反霸条款"存有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6.
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日中逆转"以后怎么办?这是中日双方今后均需直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丁明 《党史文汇》2009,(4):14-20
1972年9月29日,正值菊花飘香、枫叶正红的金秋时节,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代表中国政府,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指出:"自本声明公布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结成特殊紧密的关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两国力量的消长,日美关系多次调整,特别是"9·11"事件以后,日本追随美国向海外派兵,一方面利用美国的全球战略达到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强化美日关系.日本强化美日关系的原因包括美国对于日本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美国是最受日本人喜欢的国家、美国在经济上处于明显的优势、以及日美关系不同于英美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陈珍 《红岩春秋》2010,(3):76-78
鲁迅与日本,特殊而微妙的情缘——于鲁迅,带着“心随东棹忆华年”的深深情结,没有任何异国如日本这样同他的人生联系如此密切;于日本,近代以降的中国已鲜有文人能及鲁迅延续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影响。此份情缘,亦为当代中日友好之路的铺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中日贸易问题上继续沿用前届美国政府的严格限制政策。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帮助日本迅速摆脱经济困境以顺利实施美国亚洲冷战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从1954年下半年开始对中日贸易采取一种模糊性态度,没有坚决执行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然而,在1957年春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美国重新强化对华贸易禁运政策。这严重阻碍了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更使亟待振兴经济的日本付出较大代价。  相似文献   

12.
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周恩来与高碲达之助在万隆会议期间的秘密会晤.按日本的说法,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它是战后中日两国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为半官半民的LT贸易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当事人的回忆,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的背景、内容,分析了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周恩来在这次会晤中表现出来的外交艺术.  相似文献   

13.
泥路留痕     
艾迪 《党课》2009,(7):101-103
鉴真大师是把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使者,至今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崇敬。然而,在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却让他做了谁都不愿意做的行脚僧。  相似文献   

14.
提起"乒乓外交",人们首先想起的往往是1971年中美两困乒乓球队在日本名古屋第3l届世乒赛上的交手,以及美国队历史性地访问中国的事件.那次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坚冰,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日两围就已经用小小银球传递着友好信息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央公论》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能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目前,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的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分为“潜在的强国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论”两种不同的认识。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主观色彩强烈、形态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剖析,有利于挖掘其中国观向好的趋势发展的因素,促进中日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4,(25):64-64
正一百二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天朝上国"迷梦破灭,现代化进程一度从此中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一百二十年,乃国之大殇。一祭:殷鉴不远,祸起萧墙。近年中日两国关系起伏不断,各种矛盾问题集中爆发,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军事安全走向引人关切。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和粉饰日本侵略历史,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断发起对邻国的单方面挑衅行动;肆意践踏日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陈君 《党建文汇》2007,(12):6-7
今年9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任命崔天凯为驻日特命全权大使。5天后,崔天凯抵达日本。从那时起,中日两国舆论的焦点开始聚集在这位55岁的中国第10任驻日大使身上。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有一位类似基辛格这样的人物,他就是原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竹入在1972年以"特使"身份访华,商谈中日关系正常化。然而,他  相似文献   

20.
正制度刘亚洲: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