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耀宇 《学理论》2013,(11):186-187
辽与唃厮啰政权的和亲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应对西夏的政治基础之上的,而宋朝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是此次和亲的诱因之一。为了缓解辽蕃和亲结盟所带来的压力,西夏希望结好宋朝,却被拒绝。尽管最终未能实现"共图西夏"的目标,辽蕃和亲仍然对北方民族关系的融合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有关研究看,西夏是一个文化发达,出版业兴盛,藏书事业繁荣的历史时期,由于史料缺乏,我们目前还无法了解其藏书事业的许多具体情况,而只能从一些间接或零星的材料中窥其一斑。从西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看,西夏的藏书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西夏境内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西夏藏书具有多元文化和多文字性。第二,西夏文文献的大量刊印,使西夏文文献成为西夏藏书的重要内容。第三,随着党项统治者推行汉化,崇尚儒术的不断深入,以儒学典籍为主的书籍成为西夏藏书内容的主体,反映出西夏王朝在文化血脉上与中原汉文化的不可分割性。第四,西夏的私人藏书,主要以党项上层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为主。第五,佛教的兴盛以及佛经被大量输入、翻译和刻印,第六,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文献,反映出在西夏的这个偏远地区也曾有过发达的藏书事业。  相似文献   

3.
与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一样,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突然消失,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谜。西夏国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面纱”,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在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传出惊人消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保护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汉译“妙音鸟”)首次出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然而,这…  相似文献   

4.
马晓明 《学理论》2012,(32):197-198
西夏是在宗教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佛教的影响力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渗透于西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夏宗教文化中有许多藏传因素,尤其是其遗留下来的洞窟壁画与藏传苯教有诸多关联,因此对西夏社会的了解自然离不开对藏传苯教的研究。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内独特的西夏壁画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分析,能探索出其中所蕴涵的原始苯教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西夏民族服饰形成的历史属性,从西夏民族的起源到建国,及对西夏民族影响深远的民族迁徙,阐述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的历史原因,从其统治阶级服饰中的异族审美符号和庶民服饰自由的外族审美特征,论证西夏服饰具有融合汉、回鹘、吐蕃及其他外族影响的典型性大融合式的服饰审美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宁夏的 旅游资源具 有特色鲜 明、分布均 匀、品味较 高的特点。 中国10大 类、95种基 本类型的旅 游资源中, 宁夏就有8 类、46种。 其中“黄河 文化、回乡 风情、西夏 文化、大漠 风光”独具 特色,具有 垄断性,开 发深度和前景十分广阔。 在贺兰山麓,有一处全国绝无仅有的历史遗迹,这就是遭受战乱严重破坏的西夏皇家陵园,号称“东方金字塔”,与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近千年来,这块荒凉的墓地孤独地诉说着西夏王朝建设、发展、繁华以及最终覆灭的历史,也隐含着羌族、党项族鲜为人知的历史变革和独特的文化风情。正是这悠久而…  相似文献   

7.
于江 《民主》2011,(11):45-46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随博物馆搞文物征集的同事参观过宁夏西夏王陵,那苍凉、磅礴的气势,为之深深震撼,多年以后,还魂牵梦绕,想再去神游一番。  相似文献   

8.
被遗忘的旷世奇珍——黑水城与西夏遗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滨 《瞭望》1999,(51)
黑水城遗书是20世纪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第三大重要的古代文献发现。殷墟甲骨、敦煌遗书已迎来它们被发现的100周年,为世人瞩目。而黑水城遗书的发现距今已90年了,却鲜为人知。黑水城遗书上继宋代,下及西夏、金、元诸王朝,总数约在十万件以上,其中占90%以上的西夏文遗书更具有罕见的文献价值和独特的神秘性。黑水城遗址的发现1908年春天,由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领的四川—蒙古考察队在茫茫的沙漠和戈壁中探寻着。他们是受俄国政府的派遣,继承他们的老师和前辈俄国探险家普尔日瓦尔斯基、波塔宁、奥布鲁切夫等人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与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之谜一样,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的突然消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难解之谜.西夏研究源于中国.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海内外史学界兴起了西夏研究热.目前,中、俄、日、美、德、法、英、匈牙利、韩国及印度等10多个国家都有从事西夏研究的学者群或研究机构,并积累了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0.
刘艳丽 《学理论》2012,(30):94-96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契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文章通过对西夏买卖、租赁、借贷等契约文书中担保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西夏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6)
自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至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间,金与西夏展开了长达十四年近乎疯狂的报复与反报复战争。这严重消耗了两国国力,最终使得金夏两国先后覆亡于蒙古铁蹄之下。  相似文献   

12.
生事与畏事     
正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释义】治理国家既不可随便制造事端,出了事也不可胆小怕事。【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写作背景】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时任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的苏轼就西羌、西夏事宜写给宋哲宗的奏议,意在奉劝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缩,要主动作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4)
辽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存在着变迁,其中回鹘路发挥作用的时间始于1048年,结束于1072年,此后西夏开始为辽和吐蕃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直至1104年青唐厮政权覆亡。辽蕃之间的往来上承唐代吐蕃回鹘的交往下启蒙藏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霸王别妞 《各界》2008,(10):36-38
元昊(公元1004年~1048年),党项人.西夏开国之君,据西北之地,对宋作战,三战三捷.在他之前,其祖、父两代,一直向北宋称臣,北宋无西北之患,可集中力量对付辽国.元昊横空出世,宋朝从此进入多个北方强邻环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9,(48)
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这般凝聚着连绵不断的历史与神秘深远的文化。魏晋的飘逸、盛唐的富丽、宋元的典雅、西夏的神秘,尽现于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轻歌曼舞的浪漫,男耕女织的写实,中土民俗,西域风情,浓缩在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里。没有一个戈壁小城,像敦煌这般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每年,各种肤色的游客不远万里涌向这里。面对难躁的敦煌艺术,某国政要喝叹道:不到敦煌,不算真正的文化人。一位日本老妇把亲睹敦煌宝窟当作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站在莫高窟前,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这般交织着如此…  相似文献   

16.
《各界》2014,(8):97-97
党益民:陕西富平人,武警辽宁总队副政委,大校,研究生学历。曾2次荣立二等功,11次荣立三等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石羊里的西夏》《阿宫》《父亲的雪山,母亲的河》,散文集《西藏,灵魂的栖息地》,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守望天山》等10部文学著作,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在港台和国外出版。作品曾获全军一等奖、第三届和第四届徐迟文学奖、第二届柳青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一路格桑花》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守望天山》被改编成电影和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人公陈俊贵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17.
障碍一:历史的消极影响     历史留给了西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从秦、汉、唐到西夏,还有新疆的楼兰、西藏的吐蕃,都有过辉煌的时期,正统思想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在这里生根发芽。可以说西部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千年文明的积淀和经历了历史文明的洗礼,都打着历史的烙印。正因为如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也最深,思想壁垒也最坚固。正是这一段段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使这里的人们潜藏了恋祖怀旧的情结。这些历史既让他们无法逾越祖先的功绩,又无法逃避伟大的文明。羞愧与无奈之下,只好躲进…  相似文献   

18.
郭景芬 《侨园》2013,(10):46-46
<正>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道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你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吗?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  相似文献   

19.
孙维世(1921年——1968年)是烈士孙炳文的遗孤,周恩来的干女儿。1939年,18岁的孙维世随周恩来去苏联,学了6年多戏剧。  相似文献   

20.
《各界》2010,(8):F0003-F0003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712年~713年(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717年(开元五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721年(开元九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729年(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