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现实经验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一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这一创新和发展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我们需要熏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这一研究对象和"实证的辩证法"的确立,构筑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条主线一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流通和分配,二是利益转变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是异化劳动的变动过程.这三条线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公共性和市场性的融合产生了内在的张力.公共利益是这一融合的首要原则,市场机制是这一融合的必需因素,而政府工作人员的经营能力则是取得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本主旨是在国家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对个人利益进行适当的倾斜和保护.我国刑法虽没有明确规定这一理论,但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却富含期待可能性思想.对这一理论,我们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为我所用,以完善我国刑法理论体系尤其是犯罪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传统公共行政学阐发思想的理论前提.这一理论预设以及据此引出的传统公共行政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分类方法存在缺陷.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是对二分法的借鉴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197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邓小平又响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地位的跃升,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具有的引领与主导性地位及其所占有的大份额比重决定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内涵,也意味着这一地位的跃升.如今,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已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这正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人的理性对具体案件作用方式的不同,是划分人类诉讼制度史上三大证据制度的标准.顺着这一思路和标准,我国现行刑事证据制度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这一命名对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和推进刑事司法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确认识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和完善这一政治制度的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的奋斗目标,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分析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的必然性,接着介绍这一思想的创意,最后提出我们应如何贯彻先富共富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新形势下构建惩治和预防执政党内腐败现象的体系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永葆其生机、防腐反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实施纲要>的第十五条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信任,也是中国共产党赋予民主党派的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任务.民主党派应不辜负这一信任,并认真履行好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1.
苏联演变和解体的根本性原因是苏共"砍倒"了马克思主义旗帜,没有从政治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并在解决自身问题上步入了岐途.党中央吸取东欧剧变、尤其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深刻教训,倡导并开展"三讲"教育,是新形势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和提高讲政治的具体能力,坚持党的宗旨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依靠自身力量和科学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创造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苏共的衰败最具本体论意义的是关于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也有长期运行后形成的严重弊端,关键是它纠错机制的缺失。苏共领导之所以没能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纠错机制,一方面是当政的主要领导者自身没有认识其弊端并加以改革;另一方面是继任者对苏联模式的固守而屡失改革机遇,一错再错使得各种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而沉疴难起。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背景,本质上是探求一条有异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矛盾的必然性和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区别以及解决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方法。但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也有些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客观科学地去评价和认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方法论原则来正确处理,树立正确的处理社会矛盾的观念,建立民主和法制的制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有过几次下放经济管理权的改革尝试,但均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不成功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始阶段,受历史条件所限,中共领导人不可能认识到经济运行中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还不具备超越苏联模式框架的实践基础,但这种探索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5.
苏共从1919年开始到1939年的20年间,在全党范围内一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清党"。清党是苏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加强党的队伍建设的一种特殊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因为缺乏科学标准等原因产生了不少问题,留下了一些惨痛教训。认真总结苏共"清党"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苏联经济体制的研究一直较为重视。当前,我国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甚多。在此背景下回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的问题有:对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看法;苏联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历次改革失败产生的严重后果;改革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大事,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出了问题。经过70多年的探索,苏共并没有找到适合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展成改向,在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教训值得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但把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为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是本末倒置。苏联剧变不是信仰虚无主义的问题,是放弃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其他选择的问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开性、民主化,而在于原有的信仰空洞无物,未给民众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组成苏联。苏联的成立虽保证了这几个独立共和国在苏联的平等地位,赢得几个独立共和国的信任,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正是这些问题和缺陷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成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以后,民主主义思潮重新活跃起来,他们提出人类的未来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是民主主义演变社会主义。要想真正搞清楚这种观点错在哪里,必须首先明确理想信念与幻想信仰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对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评判,着重考察民主主义信仰的三大目标和五项愿望从何而来,结果发现它们都来自五件落后的思想武器,其中三大目标只能有利于创造和普及机器生产力,但不利于创造和普及智能生产力,而其五项愿望则由于受到机器生产力的限制,因此注定成为"欺蒙人民"的幻想。本文在具备了上述理论前提之后,接着通过考察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根据资本主义形态的历史寿命和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证明前苏联走上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道路是从"新幻想"跳回"旧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