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元2020年3月4日10时,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医院的大夫手捧文件兴冲冲来到病房,他对我宣布:"易俗,恭喜!你正式出院了。"当他"出院"二字一出口,联想到我的两位家人已经先我痊愈出院了,感激的话喷涌而出:"你们不仅治好我们的病,还救了我一家三条命。尤其是,我病危时情绪不好,你们又给我举办了77岁生日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2.
说精神支柱     
那是一次出差。车厢里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闲聊中,不知怎么聊到精神支柱上来。他说,这种现象在一些癌症患者身上最集中,有一次,一个患者到医院看病,先前不知道自己患癌病,精神很好,后来他的亲属不慎漏了消息,这个病人马上瘫倒在地,从此卧床不起,不到  相似文献   

3.
《团结》1997,(4)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据介绍全世界每年患癌症者达900余万人,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患了癌症就等于将熄灭生命之火花。近年来,新闻媒介多次报道,北京特警医院中医治癌疗效好,受到各方好评。为此,笔者慕名专访了主持此项工作的民革党员王永正先生。 王永正今年53岁,面容慈善,待人和气,透着一位老大夫的沉稳、冷静的特性。在我们交谈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他所钟爱的中医事业。其敬业精神,奋力拼搏去推动中医治疗癌症事业的雄心壮志,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4.
自从台湾中视播出了电视片《海棠风情》之后,北京老中医刘宗德的名字就被一些身患绝症的台胞视为求生的希望。慕名来到崇外骨科医院找刘大夫治病的台胞络绎不绝,更多的重病人写来言词恳切的求治信,希望能得到起死回生的良方。刘宗德是北京解放前一代名医刘辅庭之子,从小受到家庭熏陶,也选择了治病救人这个崇高的职业。他毕业于华北大学中医专修系,又得父亲真传,21岁就在干芝堂药铺坐堂行医。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接到徐俊同志家中电话,告诉我徐俊同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已于今年3月20日清晨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4岁。记得今年春节前夕,听说徐俊同志得了癌症,我曾随同全国政研会副会长曾群同志去他家中探望。那时他已离开医院在家疗养,虽然形体消瘦,体重只有90斤,但说话底气还很足。谁料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却突然惊闻噩耗,令我悲痛不已。从1982年到1988年,徐俊同志先后担任国家经委基层政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并被选为全国政研会第一、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在此期间,我也在政工办工作,开始担任综合组组长,…  相似文献   

6.
我与民进     
孙观懋 《民主》2007,(5):42-43
民进江苏省委会以届知天命之年,五十岁,作为人来说,很成熟了。作为组织当也如此。我参加民进在1980年,迄今也有二十七年了,二十七岁的人成熟了没有呢?反躬自问。似乎又没有,常常是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参加民进的这二十几年,往事并不如烟,一切都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记开滦矿务局医院郭振武大夫刘龙船,章锐锐,夏俊生去年习月,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间播放了一首名为《我心中的太阳》的歌曲。节目主持人动情地介绍说;“一位北京的听众打来长途电话,恳切地要求将这支歌献给开滦矿务局医院胆石病研究室主...  相似文献   

8.
在大连,我遇到了三位身怀绝技的医生。一位是针灸治疗胆结石的党莉大夫,一位是局部注射治疗面瘫、面部痉挛的殷仪大夫,一位是靠祖传秘方治疗血栓病的赫连锁大夫。这三位大夫的本领是公认的,在党莉大夫家里,我见到被她用针扎下来的胆结石竟有花生那么大;殷仪大夫治疗的面瘫病人,男女老少都有,有个澳大利亚里的老华侨,嘴歪了十几年,被殷大夫治愈了,治愈前后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放在一起,令人叹服;赫连锁大夫的丸药,成了市血栓病研究所门诊的主要用药。大连的群众称他们是“神医”。  相似文献   

9.
唐丹妮 《党政论坛》2011,(20):49-49
1981年1月的一天,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一间地下办公室里,一位研究员对大伙说:“那个实习医师有个奇怪的病人。”这句话引起了33岁免疫学助理教授迈克尔·戈特利布的注意。病人的名字也是迈克尔,是个31岁的高大帅气的男模,为了公开同性恋身份搬到洛杉矶,因不明原因的高烧和体重减轻住院。检查发现他的免疫系统非常糟糕,就像是一个刚经历了一轮残酷化疗的癌症患者。而问题是,他并没有患癌症,也没在化疗,甚至在此之前一直很健康。  相似文献   

10.
顽症     
方成 《民主》1998,(11)
病种太多了。有的病是世界性的,像癌症那样,谁患了也不容易治好。也有的病不同,有的人不大怕,有的人怕。据说西方许多人怕感冒,不容易治,还会有性命之危。可中国人是不大怕的,当常见病,能很快治好,很少治不好的。又说非洲人不怕肝炎,连许多运动员是肝炎患者,照常运动,他们不在乎。可中国人很怕,患了赶紧送进医院,治不好还可能转肝癌。这都是听说的。我国还有些说是病,也像,也不像;说不像,可也像。讲排场,恐怕外国也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家由一个青年医师开办的小医院,论规模、论名气都难以和北京的大医院相比。然而,这家医院从1987年5月创办以来,共收治各种肿瘤患者435余例;绝大多数是中晚期患者,其中又以肝癌患者居多。他们在这里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绝大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现在,北京的一些大医院常把他们难以收治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介绍到这里来。从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2.
著名国医白世藻在诊治癌症和疑难杂症方面的高超医术,早已为社会所公认.他每周应邀轮流在几个门诊部看病,并到有关医院巡诊或会诊,连节假日都很少休息.他平均每天为五六十位病人诊病开药,一年大约看两万个病人.  相似文献   

13.
<正>我曾两度在谷牧身边工作,算起来也有近10年时间,但我们之间的交往却有近半个世纪之久。回想起来,谷牧是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令我非常敬佩的人。他有很强的亲和力谷牧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工作务实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工作要求严格,对犯错的同志也会严肃地批评,但从未见他声色俱厉地训斥人。他和人谈话,眉眼间总是流露出自  相似文献   

14.
由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山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于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在省城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一百多人参加了讨论。大家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求同存异,研讨热烈。尤其是一些来自基层的同志,紧密联系实际,提出了不少启人思路的见解。为鼓励学术理论探讨,讨论会期间还时一百多篇论文、调查报告进行了评奖,共评选出优秀论文及调查报告三十三篇。其中二等奖六篇,三等奖二十七篇,皆给作者颁发了奖品与证书。这对我省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次理论讨论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本文是主要观点综述。  相似文献   

15.
据《资治通鉴·卷一》记载,齐威王有一次听到了两个地方官员即召大夫和东阿大夫不同的评价后,派人到两人所管辖的地区进行了调查,情况却截然相反.于是他召见即国大人,对他说:“自打你主持即里的政事之后,攻击你的流言蜚语天天传到我的耳中,可是我派人视察了即墨,荒地都开垦出来了,老百姓生活富足,官府没有什么纠纷要处理,咱们齐国东部因此太平安定,你的政纽斐然却遭到毁访,这是因为你不会收买我身边的人来帮你说好话间!”于是贷给即里大夫一万户的封邑,接江又召见东阿大夫,对他说:“自从把东阿的政事交给你,费管你的活每…  相似文献   

16.
1979年,刘晓从上海回北京住院,陈云到医院去看望他,并要他在一两个月内写出报告,用实际材料回答潘汉年究竟是为我党搞情报,还是为国民党或日本人墒情报问题。与此同时,陈云还向廖承志、胡立教、夏衍等许多同志了解情况,这是他向中央建议之前所采取的调查研究的一个步骤。1979年10月,陈云因病往院动手术。手术前,陈云郑重地给当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同志写了一个条子,提出重新复查潘汉年的案子。1980年11月3日,在一次会议上,廖承志公开对潘案表示疑问:“我建议重审潘汉年一案,我不相信潘汉年同志会变成‘汉奸、叛徒’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的亲属2月15日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他的后事,近年来曾对我们多有交待。为了体现小平同志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根据他的嘱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意见共5条。当读到其中第4条“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小平同志虽然并非第一人,但作为一代伟人,他带头这样做,令人万分激动。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朴素而又充满深情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生前,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  相似文献   

18.
我已经八十二岁了,在这漫长岁月中,内心深处始终深深怀念着两位同志,一位是胡耀邦同志,一位是当时他直接领导下的余建亭同志。胡耀邦同志不幸早已离世,余建亭同志仍然健在,他是国务院的一个部级离休干部,我称他为老师,并经常同他保持联系。他们曾经平反了我的政治冤案,热情地帮助我走上参加革命工作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某现年38岁,近来由机关科员,提升为某街道的"三整顿"办公室负责人,经管该街道的交通、市容、建筑物的整顿工作.刘某被提干的信息不径而走,传向亲友.1986年11月间,辽宁家乡的姐、哥先后给刘来信,托刘安插二个外甥女和一个侄女来沪就业.刘某感到事情不太好办. 第二天,刘某在自己的小办公室里盘算,突然失声叫道:"有了".原来他想到了昨日来此请求减免罚款的个体户施某,"既然我管得着他,他能奈我如何?"刘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千截难逢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9年春,调到少奇同志身边做秘书工作的。与少奇同志直接相处,在一幢房子里工作了6年。 初到少奇同志身边时,看到他工作兢兢业业,办事一丝不苟,沉稳寡言,不苟言笑,似有点严肃认真有余,活泼幽默不足,给人一个可敬而不太可亲的印象。可是,相处得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了解,使我深切感受到:他确是一个既值得尊敬,又令人可亲的,堪称为人师表的领导者。他始终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地位,长年不懈。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他的胸怀是坦荡的,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