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哲思     
我喜欢不时地回到寻常的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上来。我从关注这些问题中获取的营养,无论是时事还是最前卫的课题都不能给我提供。譬如,我经常思考很古老、很复杂的青年问题。青年本身对我一直是个谜。据说他总是对的,事实上,他总是平庸,乏味,无能。年轻人的无能令人可怕!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似乎注定缺乏内涵。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听隔壁的邻居说,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可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从来不肯让我搭他的便车,我总是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去上学。为此,我在心里很瞧不起父亲,有时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我将母亲的病逝全部怪罪在了父亲的头上,母亲肯定是受不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人类的生育者,更是人类的教育者,所以,高素质的母亲是高素质的后代乃至高素质的民族赖以产生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民族的较量是母亲的较量,母亲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方式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先说关于一位母亲的小故事。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来了一位 50多岁的华裔老太太,起初,大家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美国,人人都可以挑选让自己开心的事做。可是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位老太太并不是退休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儿的。每天早晨总是她最先来到教室温习功课,上课时跟着老师认真地阅读。她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不久,年轻人…  相似文献   

4.
年少的时候,我们不理解母亲,不懂得母亲那种只要儿女过得好就很满足的心情。对于母亲的关心和唠叨,总是抱着老大的不耐烦,以为她们年龄大了,不理解世事,纯粹是白操心而已。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并渐渐长大。要走上社会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和母亲当初的心情一样,心中装的全都是孩子,每每看着孩子在人生路上碰到一个个沟坎,心里就发急,恨不能替她们走完艰苦的路。  相似文献   

5.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  相似文献   

6.
一分钟效应     
《时事报告》2010,(12):66-67
一个年轻人向著名教育家本杰明·D打电话请教,怎么才能获得事业成功。本杰明总是能接到类似的电话,他也知道这是不少年轻人共同的疑惑。于是他思索片刻,决定接受这位青年的登门拜访。  相似文献   

7.
提起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中国的不少年轻人总是满怀激情,可提起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中元节、重阳节,则是一脸的平淡。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建筑、老街道的消失,城市民俗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视野。有学者担忧,城市盲目地发展,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感觉     
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得很快。 没有栀子花了。父亲喃喃地说。 我知道父亲在说什么。母亲在世时,每到栀子花开时节,母亲每天都会从外边买好多的花回来,父亲总是满脸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梦想     
年轻时候,谁没有梦?在我中学最爱 做梦的时候,我很想知道母亲年轻时候的 梦想是什么? "她想当一个工程师。"姨妈说。 姨妈给我看母亲中学时买的那把工程 尺,还有好多三好学生的奖章。 哦,母亲,那个每天总是为柴米油盐 忙碌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话题总 是非常实际非常具体的,除了希望我能够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你并不知道,一些平时看似不重要的生活习惯,或是你曾经的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你的寿命。美国《预防》杂志3月13日刊文列出了以下几个确有科学依据的长寿迹象。 1.出生时母亲很年轻。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出生时母亲年龄如果不到25岁,他们活到100岁的几率是出生时母亲超过25岁的人的两倍。  相似文献   

11.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父亲节,上海新光电影院都会放映同一部电影。影片名字叫《父亲》。电影院黑压压的人群里,第一排右边总是坐着一位年轻人,现场体验观众的拭泪、叹息、啜泣……各式各样的反应,都被这年轻人——记入脑海。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家里新做的衣服有的是男女通用的。我的新衣服总是很肥大:上衣下摆垂到了膝盖,袖子包了手,裤脚在地上拖着像扫把,穿在身上绊手绊脚的。每次穿新衣服时,我总是噘嘴表示不满,母亲就安慰我道:你正在长个呢,到明年就合适了。我信以为真,只盼自己快点长个,然而个子却总不见长。往往是磕磕绊绊过了几年,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才算合了体。我于是讨厌新衣服而喜欢旧衣服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保安》2012,(22):56-56
是不是感到早上起床很难?总是觉得很累?总是忘记重要的事情?总是感到身体酸痛?总想发脾气?心情总是很烦躁?压力正在发生。压力就像一根小提琴弦,没有了它,就不会产生动人的音乐。但是如果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你需要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一一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生活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大爱无疆     
妈妈今年78岁,但身体硬朗健康,无病。现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日子。母亲说来很命苦,在我3岁时,父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现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而母亲还独自过活,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每每我将妈妈接来,妈妈总是只住几日,就嚷嚷着回去,"我在这儿住不惯,像蹲监狱似的,呆不下去。"但有一次母亲回去后打电话告诉我说,回  相似文献   

15.
徐学丽 《人民公安》2008,(17):61-61
我牵过爱人的手,牵过儿子的手,可我很少牵着母亲的手。她年轻的时候,总是忙忙碌碌,为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操持着.很少静下心来和我们几个子女做倾心的交谈。当她有时间了,子女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和她拉拉家常.做些看似消磨时光的事。  相似文献   

16.
何素子 《今日广西》2007,(22):69-69
母亲没有工资,因为她一生都是家庭妇女。煮饭.洗衣,操持家务,抚养我们兄弟姐妹4人。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父亲在地质队煮饭的工资,除此之外便是自留地上的几棵果树了。穷家难当,但母亲仍用她纤细的手、细密的心,让我们吃饱穿暖.从未让我们受过饥寒。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年月,那些双职工父母的小伙伴还很羡慕我们。但我们想,要是母亲也有工资,我们家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17.
回忆二三事     
<正>人总是在憧憬未来和回忆往事中生活着。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憧憬未来。老年人则常回忆往事,沉浸在成功的记忆中。往事犹如醇香绵甜的佳酿耐人回味,它常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8.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会有一段时间十分排斥父母的各种教诲,觉得他们口嗦,总是把眼光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上,过于琐碎。有人提出过如此的理论:年轻人代表着进步,中华人标志着保守,老年人则意味着反动。受到以上言论的影响,年轻人自以为代表着进步的力量,而老年人嘛,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了。于是,年轻人在心里默默地抵抗着长辈真切的关怀。可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深切体会到: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人们的话真的值得我们年轻人细细地品味。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1)
正"我在台湾岛内生活的时间不是很长,7岁之后就随母亲到厦门生活。放假时候会回台北,总会带些‘周黑鸭’神马的给家人,家人所以就会很期待我的假期。""最怀念在厦门度过的少年时光,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最美好的记忆,总是喜欢回忆起来,慢慢‘咀嚼’,好像有点幼稚呢,希望你们都不要见笑哈。"刘哲瑜,台北90后,目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读书,家中还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学问     
“您好!我是上海交大的志愿者毛东元……”躺在毛东元面前的是一位88岁患帕金森病的老伯。老伯很喜欢说话。但是有时很有逻辑有时却有点迷糊。毛东元和伙伴们第一次来看望老伯的时候,老伯显得没有任何的陌生感,总是很兴奋,也总有说不完的话。在毛东元看望他的第三个星期,老伯的床位空了。“他总是对我们进行再教育,让我们体会现在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他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真实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