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大国”战略是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其战略目标主要有三,提出了形成以“美日欧”三级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以重点推行“大国外交”和欧亚大陆外交。推行政治改革、向军事大国迈进、巩固经济大国地位、向世界推行“文化输出”战略等为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并非易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地位,历届内阁开始要求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政府在寻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选择了以军事领域作为突破口,以成为军事大国带动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强化日美同盟、建立和完善有事法制、保持自主、高效的自卫力量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小泉执政后向“政治大国”全面推进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 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国主义意识抬头以来,“政治大国”已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为历代内阁所追求。2 0 0 1年4月2 6日,高喊“无禁区改革”的日本新生代政治家代表小泉纯一郎当选首相后,日本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大大加快。2 0 0 3年11月结束的4 3届众议院选举中,执政三党①获得多数席位,确保继续执政地位。这预示着日本将继续在国内、地区、全球三个层次上追求政治大国化。一、摆脱特殊国家所受的束缚状态日本走政治大国道路的第一步必是先力图摆脱战败国的特殊性。作为战后受教育和成长起来的政治家,与其前辈相比,小泉在推进日本政…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政治走向是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新保守主义左右了日本政坛,日本政治日益右倾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周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从“战后政治总决算”到“有事法制”的出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寻求与之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逐渐成了自民党的普遍认知。中曾根康弘当政时期,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义政治,确立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在其任上,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策行动以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确立的目标,如大力扩张…  相似文献   

5.
朱海燕 《东北亚论坛》2022,(5):28-43+127
“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是日本岸田政府的外交新旗帜,它由三大支柱支撑:维护“普世价值”是其第一支柱,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被视为第二支柱,“守护国民的生命与生活”则作为第三支柱。在宏观层面,“岸田外交”是日本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追求国家利益的产物;在中观层面,它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在对外政策领域的总体规划;在微观层面,它是岸田个人政治理念与国内政治力学结构博弈的结果。在实践中,日本以“价值观”为政策导向,拓展与“共享价值观”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压缩价值观“异己”国家的政治空间;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公共产品为价值追求,有选择地参与全球治理;最能体现“岸田外交”本质的是“守护国民”的外交举动。日本外交将地区安全局势作为达成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政策工具,绑架了日本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使其成为国内政治议程的附属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关系将难以转圜向好。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化解日本话语移植与政治挪用可能造成的风险,预防其摧毁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将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70年代初,日本领导人就提出了“向政治大国过渡”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使日本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等等,从而明确提出了日本走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1992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明确提出,日本“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一目标实现,“等于日本被承认为政治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深度调整了对非洲的战略,明显加大援助力度,并藉此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政治大国”战略诉求的支持。目前,援助已经成为日本拉近同非洲战略关系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为谋求“正常国家”待遇、实现向政治大国的转变而努力。然而,日本要想真正成为“政治大国”,就必须注重软权力的巩固,尤其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应该首先在二战侵略罪行上反省。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实现政治和军事大国的目标,不断加快海外派兵的步伐和“有事法制”的制定工作。日本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连续出台战争立法,其实质是为了突破宪法的制约,使自卫队“合法”地走向海外,追随美军侵略和干涉他国事务,重走军国主义老路。如果“有事法制”获得通过,必将进一步架空日本国宪法,也将对日本内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随着保革对立的“1955年体制”的终结,以小泽一郎、桥本龙太郎等为代表的新保守势力迅速崛起。新保守势力主张实行“新保守主义革命”,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并加快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日本新保守势力的崛起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增加了日本政治发展的不可预料性。但由于美国等因素的存在,日本政治不会因而走向极右。  相似文献   

11.
马汉智 《国际问题研究》2023,(3):117-137+142
非洲作为“全球南方”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夙愿的重要依托。日本在战略上,诱拉非洲国家进入其“印太构想”,拓展战略空间;政治上,紧密团结非洲,推动联合国改革;经济上,完善对非经济外交,夯实日非务实合作根基;安全上,优化制度设计,确保非洲供日能源安全;软实力建设方面,注重理念引领和实践,提升日本在非影响力。由于日本对非政策长期以来的外生性、日非合作民间基础薄弱等原因,日本实现对非战略目标的掣肘多。“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日本对非政策给中非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展望未来,日本只有摒弃对“全球南方”的错误认知,才可能使其对非洲的政策调整收获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以无核三原则确立自己的国家定位,日本在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响亮地提出了要争当无核常任理事国的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国际社会也有一些国家表现出对日本这一目标的支持,在世界核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今天,日本的这一理念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日本暧昧的核政策及其脱联合国主义的倾向使其难以达到成为“无核常任理事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与东盟关系的新阶段济南陆军学院贾超为近年来,日本在“政治大国”战略的驱动下,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外交攻势,进一步密切与东盟的政治关系。以今年1月7—14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东盟5国之行为标志,日本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重视政治交往的新时期。日本对东南亚外...  相似文献   

14.
王旭  徐永智 《现代国际关系》2024,(2):100-120+140
日本“印太战略”由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经现任首相岸田文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步确立。当下日本“印太战略”理念宽泛,议题和伙伴广泛,泛安全化色彩浓重,是兼具结盟性、遏华性、安全性和全球性的综合国际战略。日本强化“印太战略”受维系经济强国地位、“政治大国”夙愿以及遏制中国等考虑的驱动,将影响全球发展、损害区域海洋安全、干扰中国统一进程。同时,日本强化“印太战略”也面临着战略透支、经济基础不稳和外部支持不牢三重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强化“印太战略”的方向,但将限制其成效。  相似文献   

15.
由时事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著名学者兼黄兴基金会董事长薛君度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陆忠伟主编的《颠簸的日本》一书问世后 ,受到关心和研究国际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的人们的重视。该书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堪称是对当前日本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把脉之作。几年前 ,日本曾被称为金融大国、债权大国和资产大国 ,并正向政治大国迈进 ,日本人牛气十足 ,几乎有取美国而代之之势。但随着其泡沫经济破灭 ,整个 90年代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又走马灯般更迭 ,日本领导人也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般频频“失言” ,颇令人迷惑不解。《颠簸…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情报意识的国家,素以“情报立国”闻名于世,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日本都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在提出建立“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加快了迈向“情报大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东史郎诉讼案引起了人们对日本司法制度的关注。握有铁证的东史郎的败诉是冷战后日本司法危机的表现 ,其深层原因是日本政府为推行“行政大国”、“军事大国”战略 ,而对日本官僚司法体系进行的干预 ,破坏了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8.
曾强 《亚非纵横》2008,(3):32-37
二战以来,日本对非战略诉求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到“经政并重”,再到“政治为主、经济为辅”的调整。目前,非洲成为日本争做“政治大国”战略的“外交支点”之一,其对非战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超级第三者",中美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要高度重视日本变量。日本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存在防范与顾忌心理,将之更多解释为中美军事新型大国关系。日本的悲观派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危及日美同盟和日本对钓鱼岛的占领,但是乐观派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强日美关系、日俄、日英关系。日本强调发展新的外交智慧,改善中日关系,呼吁中美关注日本第三方立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加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管理,建立三边对话机制,以实现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良性平衡互动关系。在三边关系中,充分发挥日本"超级第三者"作用,让其成为中美两国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