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立法亮点及企业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提出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概念,该法的发布和实施,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影响。面对该法的实施。劳动者将享有哪些新的权利,用人单位将如何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将会是企业人事劳动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重点条文从该法律的立法背蒂、立法亮点并通过该法与《劳动法》的比较,提出企业将如何应对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华 《法治研究》2009,(2):65-73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也与现实社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研究《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凯 《法学论坛》2008,23(2):5-14
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无合同、合同短期化、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这种劳动关系的现状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的理论依据,则在于劳动合同法律所规制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也是一种从属性的合同.这是一种不对等和不平衡的关系.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劳资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以实现劳动合同关系长期化和稳定化.为此,<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定位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劳动者保护为基本宗旨的<劳动法>应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主旨和出发点是保护劳动者;劳动合同立法的社会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劳资两利;对于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强调公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汤苏莉 《法庭内外》2010,(11):39-41
随着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以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后,6类劳动争议案件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趋于饱和,而另外3类劳动争议案件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趋势,使劳动争议案件总体上呈现出类型多样化、角度多方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法律。该部法律在起草阶段,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引起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劳动合同法》论证起草阶段起,围绕《劳动合同法》的学术争论就异常激烈。经过四度审议,数十易其稿,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该法的颁布实施并未使这场争论尘埃落定,反而引起“裁员潮”、“关门潮”等连锁反应。如何认识《劳动合同法》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带来的变迁?如何评估该法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该法悬而未决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本刊专门邀请了五位从事劳动法研究的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特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康 《法律适用》2012,(1):77-80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刻变革,劳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数量膨胀化、内容复杂化、区间多样化、诉讼群体化和难度增大化的特点,笔者就此作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一、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一)社会保险争议应否全部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定了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但是否应把所有社会保险争议全部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一个在实践中争议广泛  相似文献   

9.
伟民 《法治与社会》2009,(10):26-27
近年来,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已成为公共话题和学界显学.再往前追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已经在中国立法进程中烙下日趋鲜明的民意痕迹、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意力量:2003年春天至初夏,公众对孙志刚事件的口诛笔伐,直接促成国务院废止了有侵犯人权之嫌的行政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2004年5月<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后,有关事故责任认定的条款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质疑和批评,推动北京等地通过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手段,出台了更具民意基础的地方交通法规;再晚些时候,一些城市试图制定限制乞讨的地方法规的立法计划,由于民间声音的强烈反弹而纷纷搁浅……  相似文献   

10.
维权直达车     
严爱华 《检察风云》2011,(22):52-53
自《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呈井喷的态势。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群体陛、突发性、疑难复杂性的劳动争议纠纷,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2008,(1):93-93
“突击裁员”正在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的一道风景,在华为辞职门事件渐渐淡出媒体视野的同时,企业关注更多的还是事件背后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自《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如井喷式激增,许多地方庭审超期,劳动部门疲于应付。专家指出,这暴露了国内劳动关系领域的监督机制、协调机制动作失灵。  相似文献   

13.
高荷 《山东审判》2012,(1):102-103
一、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几个典型问题(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劳动关系的确认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如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理解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即行丧失,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极不公平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攀升,该类纠纷的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劳动者个体权益的维护,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劳动争议案件在审理程序及法律适用上有别于传统的普通民事案件,且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十分庞杂,难以把握。在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客观上需要改进审判方式、方法,提升审判效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下劳动争议案件特点的专业化审判思路。海淀区作为北京市高新企业聚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一部立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但是《劳动合同法》从其创立之初就饱受争议.尽管在法律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由于用人单位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在劳动纠纷过程中是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就造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在处理劳动纠纷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劳动合同的立法不完善,存在着模糊立法的现象,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就会钻法律的空子,这样就引发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之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时常因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遭遇维权无门的尴尬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作出了许多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规定。该法从以下十个方面给劳动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事实劳动关系立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5年《劳动合同法》论证起草阶段起,围绕《劳动合同法》的学术争论就异常激烈。经过四度审议,数十易其稿,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该法的颁布实施并未使这场争论尘埃落定,反而引起裁员潮、关门潮等连锁反应。如何认识《劳动合同法》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带来的变迁?如何评估该法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该法悬而未决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本刊专门邀请了五位从事劳动法研究的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枫 《中国律师》2016,(4):53-55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对应的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重点关注在一个劳动关系下,着重对于建立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权利义务问题予以调整、规范和约束。但是,在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仅关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所衍生出的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以及对社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更要注意到因某一劳动者与某一用人单位建立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8条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劳动合同法》(草案)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时彼此互享信息知情权和互负告知义务,这是首次在劳动立法中承认劳动先合同义务,使处于订立阶段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法律盲区得到补正,但仍存在一定的问  相似文献   

20.
陈英凤 《江淮法治》2011,(19):47-47
历经三次审议修改的《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下称《条例》)于8月30日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更加注重保护心理咨询来访者、精神障碍患者的隐私和保障其各项权益.尤其是规范了医疗机构在诊断、治疗精神障碍患者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以避免“被精神病”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