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清高宗(乾隆)寿终正寝,仁宗(嘉庆)令和珅总理高宗丧仪。待宣布遗诏之日,仁宗传旨逮治和珅。至此,这位揽权20余年,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权相,终于落入了末途。 按当时所宣布的罪状,和珅所犯21条,其中有8条涉及到财产。例如家中所藏珍珠手串200多,有些较大的珍珠比皇冠上的还大;所藏大宝石不计其数,有些连皇宫内也没有;夹墙内藏金2.6万余两,私库藏金6000余两,窑内埋藏银两300余万;在苏州、通州有当铺多处,资本不下10余万。以上所列仅是一部分,如举出和珅的全部家产,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2.
冯伯群 《政府法制》2012,(11):26-26
说到嘉庆的节俭,不能不提一提他的师傅朱珪。这位与和珅同朝,却清廉自守的老臣,历任巡抚、总督等高官,“坚守清介持躬,自奉廉朴”。他任山东布政使时,主管全省财赋、人事,但奉调进京时.连200两银子的路费都凑不出来,  相似文献   

3.
提起和珅,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大概不大会感到陌生。原来只知他是一代贪污之王,近日读史,始知他还是一位大能人。 据史载:和珅“满文、汉文、蒙古文、西番文,颇通大意”“臣工中通晓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这使得他在同僚中鹤立鸡群。另外,和珅还  相似文献   

4.
警惕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九,嘉庆皇帝突然下令将权倾朝野、执政20年的大学士(宰相)、乾隆帝的亲家和珅捉拿归案,封抄全部财产。嘉庆帝亲自审讯,其结果令世人震惊:和珅拥有田地8000余顷,房屋2000余间;银号10处,本银60万两;当铺10处,本银80万两;金库内赤金5万8千两;银库内  相似文献   

5.
隗苇 《法庭内外》2007,(11):62-62
看到书本里写了大贪官和珅的故事.北京房山人全井范找到“灵感”。他吹嘘自己是和珅的后代,家中有一个未挖掘的宝库。如果谁能够提供资金开挖宝库,他就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报酬回报对方。2007年8月10日全井范因诈骗罪在北京市房山区法院受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清朝古装电视剧的播出,和王申这位大贪官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印证了不能流芳百世,也可遗臭万年的古训。不过,当年嘉庆皇帝上台后,究竟从和王申府里抄出多少赃款赃物,也是史学界一大谜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近世中国秘史》中有一则“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  相似文献   

7.
王春南 《政府法制》2011,(21):46-47
和珅是清朝被揭发出来并被处死的最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他也曾经作为"反腐败"的先锋,查获一桩桩腐败案件,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那么,和珅有着怎样的"反腐高招"?他又是如何从"反贪能臣"一步步沦为清朝最大的蛀虫? 坐"直升机":从侍卫到"相国" 提起和坤,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又有谁知道,和坤并非一当官就贪,他也曾有过“辉煌”的反腐经历。  相似文献   

8.
一个名叫刘金彪的人,用骗来的钱、花费近亿元挖了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坑—“飞驰大坑”,在哈尔滨百姓心头留下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  相似文献   

9.
茅屋三间,半藏农具半藏书;几薄田亩,一望春风一望雨。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王尔烈而作的一副对联。王尔烈是关东辽阳人,在乾隆、嘉庆年间为官。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之誉,嘉庆帝称他“老实王”。这里面有好多故事。有一年,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京。嘉庆问他:“老爱卿家境如何?”他答:“臣家有茅屋三间,里面半藏农器半藏书;还有薄田数亩,那是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欢喜地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想了想又说:“这么办吧,你离京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之事,在那里任职3年,也许你就富有了。”当时,铜山设有朝廷御制铜锭的铸…  相似文献   

10.
巨贪和珅     
中国历史上的巨贪恐怕要数清朝的和珅了。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在专权的20余年中,通过各种手段强取豪夺了大量财物。和珅倒台后,共抄出金子800万余两,银子百万余两,珍宝、珍珠手串2万余件,比整个皇家还要多几倍。此外,还有外借银子、开设的当铺、房产土地、大量的书画工艺品等。据估计和珅家产折银不少于8亿余两,相当于乾隆56年(1791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5倍。《清鉴》如此喟叹:“从古贪婪蠹国之臣,未有如和珅之甚者。”“康雍乾三朝之元气,乃尽断送于此一竖子之手。”自清兵入关以来,经顺康雍乾四代努力,出现了“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中,要说贪赃数额最大的当数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乾隆晚年,大兴土木,靡费银两亿两之巨。这些开支均由和珅筹办,和珅乘机中饱私囊。地方上的总督,巡抚等都是他勒索的对象。地方大员因惮于和珅借故陷害,无不对他俯首听命,竭力奉献。两淮盐政征瑞一人,就先后送和珅贿  相似文献   

12.
缉毒神探④     
第二天上午9点半,苏昆生他们又去审讯苏建国。苏建国说“:哎呀,昨天晚上我回去好好想一想,你们别再为难我了,太难啦这个事情。你们要我出卖我的朋友,我不能做。从道义上也不能做。”于是又和他周旋。昨天他吹他怎么走上贩毒这个犯罪过程,于是再换个话题。苏昆生就问“:苏建国,这些年,你在这条黑道上风里来,雨里走,赚了多少钱,用到哪里去了,又干了哪些好事?”苏建国说,干这一行不赚钱是不可能的。最多时,他手头上也有两三千万。他说他办了两件事:一是兰州有个清真寺翻建他花了七八百万,某天某月汇多少多少钱,他都记得很是清楚,说得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13.
颠梅审树     
相传广东有个县令,由于他问案多似儿戏,却断明了许多疑难案件,人们称他有神明之目,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颠梅". 颠梅在某县任县令时,遇到这样一宗盗窃案.一天,某甲从海外归来,身边带有不少钱,匆忙赶路,直至太阳西下还未到乡里.他害怕天黑之后途遭抢劫,就在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坑,环顾四周无人,就把钱全部理了,空手继续赶路.  相似文献   

14.
“宦囊”,俗称做官的腰包,准确一点说,就是官员的个人财产。官员们虽同朝称臣,弹冠相庆,但官与官之间宦囊之大小、鼓瘪,是大有区别且大见风节的。剖析一二,也可见官风百态。 若论古人宦囊之鼓,莫过于和珅。他被抄家时,家产约值白银8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而宦囊之瘪,则非海瑞莫属。海瑞死后,官府“检点其宦囊”,仅找到“竹笼中俸金8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若论今人宦囊  相似文献   

15.
Q:王律师,你好! 我是本市某大型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2014年6月份,朋友向我推荐了一家开设在浙江省宁波市名为“××财富”的网贷平台.该网贷平台对投资者有投资10万元一个月可净赚两三千元的承诺.考虑到朋友投资后能按期收回一定的利息,且投资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我也先后在这个平台投资了十几笔钱.2014年11月6日,我发现11月5日一笔到期的4万多元不能取现,这时,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在网络上看到了“××财富”公司可能不行的消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赶紧到宁波鄞州区寻找这家公司,发现许多投资者正在公司门口讨要投资款,公司法定代表人已经失联.我们想请教律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该如何追要投资款,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8,(2):40-40
问:春节期间,我虽然发出了3000多元的“红包”,但我儿子(12周岁)也有不少进帐,收到了4000多元的压岁钱。我动员儿子把这笔钱上交,但他只同意交出一半,另一半由他自己支配管理。我认为.200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小孩子自制力不强,管这么多钱会出事的,于是坚持要他全部交出来。儿子很不服气地说:“压岁钱是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收走。”请问: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到底归谁?  相似文献   

17.
“钱──钱乡长!”李老师出了一头汗,心想:差点叫出“钱旺根”这三个字来。十年前,他站在讲台上,常常提这三个字。“李老师,您请坐!”年轻的钱乡长从沙发上站起来,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我来咱们乡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一直想去看看您,可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呀!”秘书小赵一边递给李老师一只烟,一边说:“钱乡长老是惦记着老师们,可他实在是大忙了,总是抽不出时间来。”李老师惶惶然,一边落座一边说:“一个班四十几个人就忙得不可开交,全乡的工作那自然是很忙。”他望着自己当年的爱徒,几位老师的话语响在耳边:“老李啊,…  相似文献   

18.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不少落马官员在狱中这样问,像是问别人,又像是问自己.举例说吧.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总经理高星伟,因贪污受贿,被判死缓,他问:“我家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我每年的收入8万元,妻子也有7万元,儿子已经出国读书,全家生活早属富裕了,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江苏纪监》1999年第1期)涟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市长兼总经理宋焕威,因收受贿赂,被判死缓,他问:“我要那  相似文献   

19.
仁民 《政府法制》2012,(26):42-44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嘴里很少说钱的事,口袋里一般不装钱,平时也不亲手花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还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借钱为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钱伟长:一片丹心为报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瑜  蓝英 《中国监察》2008,(21):59-61
他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的“三钱”;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他是一名教育家,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他,就是受中西文化熏陶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