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莹 《法制与社会》2012,(12):80-81
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金融监管主体在进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金融监管法律的灵魂和价值所在。本文结合金融监管法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法应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以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高效、有序、合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贾楠 《法制与社会》2013,(34):21-22
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金融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本文首先归纳了我国现有法律中明文确立的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然后从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证了我国法律应当明文确立而尚未明文确立的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并且对其涵义进行了论述.最终得出结论,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适度监管原则和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作为我国金融法律的基本原则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金融监管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核心,它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达成。本文着重介绍了依法监管原则、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合理适度原则、公开与共公正原则、安全与效率并重原则、以及协调原则等金融监管的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法的原则,是指对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对金融监管法律关系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我国法学界尚未对金融监管法的原则形成统一的认识,深入的探讨亦不多。本文从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以及确认金融监管法原则的方法论入手,讨论金融监管的原则,即依法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原则、公开、公正监管原则、高效监管原则、统一系统监管原则、激励相容监管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5.
靳文辉 《法学》2023,(4):133-146
金融监管法的体系化建构对于保障金融监管的连贯性、一致性、条理性和稳定性至为关键。当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因体系化不足导致的立法碎片化现象客观存在,监管法实施中的波动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法数量急剧增加、制度规模不断扩大、规范内容日益庞杂的现实使得金融监管法的体系化建构尤为迫切。金融监管法应以金融安全原则、金融公平原则和金融效率原则为内容及序位来构建内在体系所要求的价值系统,以监管行为为“规定功能”的法概念,以预防行为、预警行为和处置行为为内容来构建外在体系所要求的规则系统。实践中,对金融监管法的融贯性和开放性的保障,对“原则—规则”模式的落实,是金融监管法体系化功能展开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优化监管: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监管: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张忠军一、金融监管法原则确认的方法论金融监管法的原则,是指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金融法所调整的金融监管关系的客观要求,并对这种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它体现了金融监管法律的本质和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宇 《现代法学》2014,36(5):61-69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显著的制度供给过剩。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会增加交易成本,不符合效率原则。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原因在于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权力监管模式下监管机关的粗放型制度供给以及金融监管的行政化。改变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状况,应当引入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理念和问责机制,将金融监管由权力监管向市场化监管转变,并合理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世界泡沫经济逐步出现破裂,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特别是2007年到2009年的金融海啸,给西方发达国家造成巨大损害,虽然我国在金融危机中能够坚持稳步发展,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我国不得不进行反思,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进行完善。文章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探讨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存在的不足、原因以及完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义历来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但其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需要用具体的方法和标准对其进行诠释和分析。在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金融监管法的正义性价值目标进行分析和诠释,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体系,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意义深远。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进行分析,以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法正义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晗 《法学杂志》2006,27(5):153-156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对金融监管的立法必要性、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设计和金融监管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以期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能够在稳定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提高监管效率,在提高监管效率和维护社会正义之间找到新的均衡,以达到金融监管法实施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1.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法制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金融监管的区域和多边合作,并形成了不具强制约束性、系统性的法律文件。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对于金融监管的高度重视,G20伦敦峰会发表的宣言明确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但是仍然未形成卓有成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法律制度。因而,建立、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仍是国际社会需要探索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刘迎霜 《现代法学》2011,33(3):91-98
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措施值得我国借鉴。我们应准确界定我国"金融消费者"的范畴。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路径应当是: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职责,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但更倚重于金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危机爆发频繁,显示了金融监管的不力,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风险未起到应有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尽快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及金融机构的自律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金融系统的管理、控制、监督的整体监管框架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 ,揭示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内容的演变进化历程 ,剖析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科学方法以及新加坡金融监管的先进硬件和软件。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不力往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为克服金融危机,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加强金融监管渡过金融危机后,经济一繁荣,往往会出现放松监管的趋势。这一逻辑可以归纳为:"监管不力—金融危机—加强监管—克服危机—金融创新、放松管制—经济繁荣、盛极而衰—金融危机——新一轮加强监管"。上述"松久必紧,紧久必松"的循环不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也需加强金融监管,包括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加大证券执法、司法力度,从公司法、证券法的角度建立防止高管薪酬过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为确保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也让我们对金融行业的金融监管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对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应该有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确保金融环境的健康和金融秩序的稳定。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含义旨在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为确保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也让我们对金融行业的金融监管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对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应该有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确保金融环境的健康和金融秩序的稳定。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含义旨在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金融监管权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金融监管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权法治重构的法律维度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监管失灵的常态化之下,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成为重要议题,金融监管机构的侵权责任亦因此大行其道。但是,由于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束缚,侵权责任功能错位,加上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及司法态度之消极克制,侵权责任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扩张并未达到预期之效应。因此,必须引入其他替代机制、适度收缩侵权责任,以更好地实现保护第三方利益与激励金融监管机构审慎监管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央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央银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规范。本文认为,中央银行不应当承担金融监管的职能,但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应保持紧密联系并相互协调;货币政策的特点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只能授予中央银行决定货币政策的自由裁量权,但应创设新的法律制度确保该自由裁量权不被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