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雯 《学理论》2014,(20):108-109
婚内是否存在"强奸"争论已久,该争论的焦点在于婚姻关系中存在同居权,即夫妻双方享有性生活权利。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这既是一种权利,又何来"强奸"之说。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持肯定意见,认为即便夫妻双方享有性生活权利,但也应当尊重任意一方的性自主权。该问题的本质是同居权与性自主权的冲突,这是人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方舟子与崔永元的官司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方舟子起诉崔永元索赔32万后,崔永元反诉方舟子索赔67万元。两位当事人均未现身。在法庭上,方舟子律师坚称崔永元是骂战的始作俑者,而自己只是怀着科学的态度对崔提出质疑;而崔永元一方则认为,两人的纠纷源于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同。这可能是一场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官司。此前争论双方着急上火矛盾已激化到不打官司不足以下台的地步了,双方的参战者和  相似文献   

3.
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争论已久,在判断上有两种相反立论--肯定论和否定论.由于对"行政法"概念的不同理解,双方实际上并非在同一"行政法"意义上争论同一问题.综观争论过程,双方掌握的史料大致相同,结论却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值得反思.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研究存在用"西方概念"和"现代观念"分析中国的法制发展历程的倾向,在该问题的争论中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回归到历史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和对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暴发后,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戴口罩"的行为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内部争论直至社会争论引起广泛讨论。青年群体的"丧"呈现出一种强烈而真正的个体行动力,进而整合成一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老年群体的"养生"一方面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认命",让年轻一代难以认同的偏执甚至麻木和行为上的不作为。二者都是个体基于自身生活处境所形成的一种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4)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外、国内的客观形势不同的认知之下,对于中国未来道路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引发的一场知识分子内部的争论。在争论当中双方依旧保持盟友的关系,双方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场争论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成长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6.
民主制度的成功运行与主体人在利用机会和制度实现个人合理目标上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公正同时依赖于有效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理性的行为方式。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制度方案的设计与运行同人们的行为实际结合起来,这是制度建设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罗尔斯正义原则对民主制度的理想设想,讨论社会选择理论对特定社会结构中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冲突、协调与均衡的分析,力图说明制度建设不能"为制度而制度",而应该着眼现实,从解决那些很多人都关注但缺乏强有力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的问题入手,寻求建立合理制度的具体方法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5)
作为西方生态哲学的新兴理论,生态女性主义与深层生态学之间在哲学层面发生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二者的争论一直是生态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女性主义拒斥二元论的态度与深层生态学具有同一性,但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深层生态学"生态自我"这一概念包含父权观念。由于二者在根本问题上立场一致,因此彼此的争论有助于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发展完善的良好契机,这对现代生态哲学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华地 《瞭望》1987,(20)
最近,国际上对苏联接连提出中导和短导新建议以及美国的积极反应引起普遍关注,其中对苏美的战略意图的分析更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部分西方评论家认为,双方军备控制谈判的根本目的仍是设法限制对方优势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因此即使中导问题能达成协议,也仅仅是美苏争夺在策略上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美苏此次接近于达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削减核武器的协议,其意义不可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南方某地对不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个人和单位开罚单了。这样的做法摆脱不了"罚款思维"的嫌疑。当然,笔者并不是一概反对在城市管理上采用"罚款思维",而是认为在配套设施还未完全完善的背景下,轻言罚款并不理智。这种用罚款方式处罚不文明行为的做法,我们不知用了多少回,可是罚款过后这些不文明行为仍然"涛声依旧"。究其根源,关键在于罚款并不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和引导人们生活习惯的好方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领导原则,也是正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把握这一原则和方法,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同志认为,“不搞争论”是针对某一现象说的,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还有的对它作片面性的理解,把“不搞争论”等同于“不分是非”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不搞争论”的领导原则和方法,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李蕾 《学理论》2011,(7):82-83
全球化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因为这样,有关全球化的看法,对全球化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熟悉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百多年前所提出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今的全球化有着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理解当代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许丹 《各界》2008,17(12)
"黄丝带"本来是一项具有多年历史的美国民间传统,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传统.但人们对黄丝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太了解,有的说黄丝带是企盼亲人"平安归来",有的说它代表"宽恕",还有人认为是"对军队的拥护",有的则认为它是"反战"的标志……为了帮助人们对黄丝带有更深更正确的认识,本文将讨论这个美国民间传统的起源,发展及它在中国的发扬.  相似文献   

14.
薛立伟 《学理论》2012,(33):32-33
"生命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乐观主义者习惯于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歌颂生命,但往往会陷入唯我独尊的孤立状态;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生命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显得渺小且无助,生命最终归于虚空。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对生命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深刻的审察一方面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指出了摆脱意志的束缚并获得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中共创建时期的两次争论,对这一命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次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次张国焘与李汉俊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本文通过对这两次争论背后的历史作简要梳理,以发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力加强廉政建设的今天,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长期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等防治腐败,是"软约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收效甚微,甚至完全失灵.而分权制衡,以法制监控权力,才是理想而最有效的"硬约束",才是腐败的唯一"克星".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失偏颇.必须承认,立法是保持廉政的一个基本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法制不仅是惩治、防范腐败的有效武器,更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强力支柱.在立法上,必须制定出一整套约束国家工作人员行为以及对国家工作人员腐败行为及时从严惩处的法律制度.可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张小罗 《行政论坛》2011,18(3):62-65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试验形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基层民主权利的落实,"贿选"行为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顽症",也愈发显示其不可忽视的破坏力。"贿选"是政治行为的经济化,"贿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对"贿选"查处不力,导致贿选的风险成本低,是"贿选"产生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基层选举中贿选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而准确诠释新的基层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20年前小平南巡讲话的关键是一个字:"破",就是破掉了当时阻碍改革开放,阻碍市场经济建立的"左"的思潮。小平同志深知"左"的思潮的影响虽然经不起实践检验,但是在理论上(逻辑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以消极的"不争论",和积极的"试(实验)",来破解"左"倾思潮对改革开放的干扰和阻碍。  相似文献   

19.
塔克提出"资本剥削劳动是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马克思认为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赞同派,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产生了"正义悖论"。悖论在割裂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进路的基础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破除"正义悖论",需要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领域取得的革命性成果。然而,多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关于法治问题的争论始终没有间断。一些人,从内心深处是排斥"法治"这个概念的,他们留恋的是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一些人,用新加坡大学教授郑永年的话说,则"经常对‘法治’过度‘发挥’",认为"在一党统治的体制内,不可能产生法治,如果没有类似反对党那样的外在制约和‘三权分立’那样的内部制约,共产党本身不会自觉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