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红 《时代风采》2013,(13):28-28
最初知道史铁生,是因为他自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非常好奇,在持续的病痛折磨之下,他表现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看了他的《病隙碎笔》,却丝毫感受不到他是一个长期受病魔折磨的残疾人,透过他清晰的思维可以看到他乐观的态度,睿智的话语更能体会到他的从容淡定。  相似文献   

2.
易安 《工友》2013,(2):22-23
主人公:王小鹏小鹏是一个从医学院毕业没多久的外科医生,当医生是他从小的愿望。因为他的爷爷是遭受病痛折磨去世,这也是他立志学医的原因。小鹏在学校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踏实和严谨的学生,来到医院后也非常受医院老教授们的喜爱。上个月,他被安排参加一个手术的协助工作,这个手术在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可以做,  相似文献   

3.
书荐·碟讯     
《时代风采》2014,(3):32
<正>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朱涛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用色是不能不讲究的。杜甫特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只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而没有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朱江  唐晓玮  明香宇 《工友》2007,(6):26-28
在一次工伤事故中,为了挽救师傅的生命,年仅17岁的熊全林永远地失去了右臂。遭遇断臂折磨的熊全林抹着眼泪,用厂方赔偿的1.5万元开始打拼。在创业中,他又不幸遭遇车祸,锁骨断裂,脾脏被切除三分之二,但顽强的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创业不息。短短数年时间,熊全林积攒了近40万元。正当他甩开膀子准备大干时,无情的商海却将他辛苦挣得的40万巨款卷走。17年来,他饱尝人间冷暖,创业忧欢。虽已是“千金散尽”,但他却依然憧憬着未来……  相似文献   

6.
张育红 《工友》2013,(2):38-39
他曾是门卫工,却荣获武钢第十四届职工技运会公文写作状元,他工作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他就是原灵乡铁矿熔剂车间职工黄开信。  相似文献   

7.
沙平 《工友》2014,(5):55-55
正我们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我们遗忘的常识。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就应该讲究点"活法"。就不能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活得太累其实是心累,我们该如何才能解除这种心累?处境一时不佳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又哪来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你只当是天将降大任于你的先兆,抱定"雄才自古多磨难"的思想,把一切的坎坷全都当成是应该付出的"学费",一切的痛苦就都会烟消云散。为上司一个不满意的眼神又何必五分钟都缓不过神来,在未来的生活中,你有的是表  相似文献   

8.
骨灰谜案     
马进 《农村青年》2007,(11):53-54
2006年5月23日,辽宁省公安厅刑事技术鉴定中心对丹东市宽甸县8年前一起杀人案中受害人的尸骨和其女儿石晶的血液样本进行了DNA鉴定:三者存在父女、母女关系,从而支持了石晶男友罗铭的交代:8年前,是他亲手杀害了两位被害人。而匪夷所思的是,这位离职的X光医生,竟用电话、口信、书信、焚烧猪骨冒充骨灰等一系列的谎言巧妙地蒙骗了女友及其亲属达8年之久!然而,这8年中,梦中的冤魂总在他眼前舞动,良心的折磨迫使他终于交代了这本不为人知的杀人秘密……  相似文献   

9.
罗伟 《农村青年》2008,(3):22-23
他是湖北省竹山县的一位打工仔。12岁时,他就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之后被迫辍学。为了挣到给自己治病的钱,他发奋写作,发表稿件数百篇,每月能挣到1000多元稿费。他的坚韧执着感动了深圳的一位打工妹,打工妹对他芳心暗许。为追寻爱情,2个多月前,他毅然离家南下。他,就是刚刚当选“感动竹山十大人物”的张成。  相似文献   

10.
大爱无痕 《工友》2011,(8):45-45
他爱好写作,喜欢安静,有点儿书生气,结婚后还一直不知道挣钱养家。  相似文献   

11.
杨安国  马睿 《工友》2013,(5):38-39
秉书写大义 朱春阳爱好写作,他的文章不仅频频见诸报端,而且他用手中的笔为社会弱势群体鼓与呼,向基层特困民众播撒真爱,传递真情。只要他知道有人遇到了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困难,他就为别人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春天     
春天是最折磨人的。在经历了漫长的瑟缩的冬日之后,终于迎来了春的温暖的气息。看着泛绿的青草、绽蕾的花朵开始亮丽  相似文献   

13.
《工友》2008,(9)
他终年与轮椅为伴,却在艰难的探索中寻求着超值的人生。他会绘画与书法,会修无线电和摄影器材,他结缘于山野的枯树与残桩,雕塑出重量超过自己体重200倍、高度超过身高3倍的"耕牛"、"威狮"、"雄鹰"、"骏马",成为湖北荆山根雕艺术届一颗闪亮的明星。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是他的座右铭;奋发图强、愈挫愈勇,是他的立身法宝。他,就是湖北省南漳县水镜庄风景区残疾职工金江。  相似文献   

14.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开展"创争"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用文体写作》是通用能力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4,(5):32-32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6.
酒仙王五     
肖恒东 《工友》2014,(7):49-49
正王五善饮酒,经常是"半斤尝味,斤把不醉",于是"酒仙"便成了他的别称。盛名之下,其实也符。酒仙时常摊上饭局,倒不是因他官高位显,饭局非他莫成,而是头儿觉得他在饭局中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关键时刻,当头儿一口气接不上茬时,他能突然使出"别腿马",直杀得对方烂醉如泥,伏案无声。久而久之,头儿便觉得饭局上若少了王五就象身上少了根裤腰带。  相似文献   

17.
熊阳春 《工友》2014,(1):59-59
正黄小回从小喜欢书画,少年时期就替左邻右舍写对联画中堂。记得一次,他写了一首古诗挂在自家墙上,因是用繁简混杂的字体书写,引起湾子里前来家里拜年的"明白人"一顿善意的批评。这件事让他感到自身的浅簿,激起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敬畏之情,他将自己的小书房起名"善渊斋"。  相似文献   

18.
何学斌 《工友》2007,(12):12-13
何学斌是2006年7月经黄石铁山区总工会公开招考、聘任的(第二批)职业化工会干部,他在私企工作一年多,经历了从"拒绝"到"勉强接受",再到"离不开""少不了"三个阶段。可以说,他的经历,就是如今"职业化工会干部"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谭立独  赵颖 《工友》2014,(1):22-23
正他的工友说:"他的工作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别人上班之前他早就上了班,别人休息他也在上班,别人下班他还在上班。"一天,已连续工作了12个多小时他和衣躺在床上,便再也没有醒来。他似乎是安详地走了,因为他和衣躺在床上,没有任何挣扎的迹象。这天他已连续工作了12个多小时,中途没有休息,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是他在工厂生活的全部写照。一觉之后,他便再也没有醒来。其实,这天他有捂着肚子向老板请假,但没被准允。  相似文献   

20.
话说香港工运(续)七、香港电车工人的领袖何耀全,字永辉,生于1897年3月6日。福建永定人。15岁到广州谋生当电话员,1921年到香港电车公司当了售票员。受尽了老板和工头的折磨、打骂,饱尝了资本家的剥削痛苦。为了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他和锁春城等一批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