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3.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4.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5.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6.
创建幸福家园,实现人的幸福,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作为“西部第一人口大县”的仁寿,矢志不渝改善民生、促进人民更加幸福,全县上下涌动着蓬勃如春的发展激情。特别是去年6月12日,省委书记刘奇葆亲临仁寿视察并作出“大县要有大作为”的重要指示后,162万仁寿儿女在打造“西部幸福县”工作中,更加坚定从容、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9.
“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吴兢在《贞观政要》评:“故一世之臣,非特大臣能谏,小臣如皇甫德参无不谏也;非特内臣能谏,外臣如李大亮无不谏也;非特文臣能谏,武臣如尉迟敬德无不谏也;非特廷臣能谏,宫妾如充容徐惠亦无不谏也……盖自三代而下,求谏之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1.
老六月雪 《党课》2011,(4):108-112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和吐谷浑等,使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图。历经唐太宗“贞观之冶”、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  相似文献   

12.
千古贤后说长孙○郑风“贞观之治”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了千古名帝,但其“内助”长孙文德皇后的贤德风范却鲜为人知。唐太宗脾气比较暴烈,容易发怒。太宗的这一弱点,长孙皇后时时给予提醒和规劝。每逢大臣直谏触怒太宗时,只要长孙皇后知道,她总是支持大臣,力陈大臣忠君...  相似文献   

13.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4.
仁寿城区人口一年比一年的急剧增长,造成了城区小学生毕业后有20%的人升不了初中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逐步实现普及教育,县委、县府决定在城区再办一所全新的中学。这样,仁寿三中校就应运而生了。但应运而生的三中校却遇上了—— 建校初期的尴尬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孰料仁寿三中校竟应验了这句话。三中校于1986年3月开始修建,秋季便招生,但就当时的景况而言,却是尴尬万分:办学条件差——学校  相似文献   

15.
由唐太宗惩治腐败所想到的……宋婉琴钱俊昌唐太宗李世民把“吏受贿抵法,与帝王徇私欲而亡国”等同起来,并首先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官吏贪污要受到惩处。《唐律》在我国法制史上首先提出“六赃”的规定,即“强盗、窃盗、枉法……坐赃。”把“盗”和“赃”并列,视贪污同...  相似文献   

16.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17.
秋风过耳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7):46-46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女皇。执政21年间,加强吏治建设,整肃官场贪腐,被史学界评论为:既有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绕梁余音”,又拉开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先声序幕。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被唐太宗知道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开会。  相似文献   

19.
“死囚归来”探赜李永忠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将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放回家,并与之约定明年秋季自行到京城引颈就戮。"及期,囚皆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千百年来,这则史料引起不少人的圈点评说,颂扬唐太宗体恤仁慈的...  相似文献   

20.
王一化 《奋斗》2001,(10):55-56
“三鉴”,最早见于《北堂书钞》,其中记载汉荀悦在《中鉴》中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其后,在《新唐书&#183;魏征传》又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三鉴”,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