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与实践"三个代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公民为目标,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涵盖和囊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三个代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最重要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确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巩固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现实看,既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完善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问题.从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趋势看,属人力产权实现条件创造的基本制度建设.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中出现的"两个异化"现象,阉割了两个"毫不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严重削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需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意义,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异化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三次突破"凡是论",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新发展观的科学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观的新发展,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展观有其新蕴涵,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必将促进中国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伟 《探索》2007,3(4):8-10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一论断的意义极为重大"党的基本要求"是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个序列的东西;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提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样,"党的基本要求"的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寿祥 《求实》2003,42(8):22-24
"三个代表"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联系着,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它的本质规定、时代反映、根本保证;"三个代表"思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是它的价值体系、实践准绳、战略指针.创造性地实践"三个代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更是与全球化息息相关,前苏联模式从简单抵制到盲目迎合全球化最终走向党亡政息,"中国模式"有效契合全球化,从理论到实践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从全球化视域思考前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成败得失,对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戚嵩 《求实》2012,(4):67-70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崭新伟大实践,突破经典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维定势,从实践、主体和客体三大基本向度深层次诠释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创新与发展.这对于我们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更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是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内在本质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并贯穿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科学应对当今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提出的战略布局,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尖锐的斗争,我们必须深入研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进程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背景,高度警惕意识形态斗争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举措,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方式""主体人的应然追求""以人为本的认识实践"等方面构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思想.它对丰富价值哲学理论内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阈出发,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反思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完整、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一面;揭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现实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历史活动,表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境与束缚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以"建设性批判"取代"革命性批判",使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主题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第一个"善于"到第二个"善于",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妥善地把握了"解构"与"建构"、"对立"与"统一"、"革命"与"保守"三组基本的实践范式与历史命题,从实践批判的功能与内涵转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与农村治理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琼  李明  陈文新 《求实》2005,(10):86-88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以加强和改善农村治理,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发展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道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领会它的科学内容和理论体系,又要掌握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成为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理论武器,又成为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的道路,努力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层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它的内涵来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观点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的发展;"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归宿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基于对"现实个人"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现实人类发展困境"。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为实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思想指导,对于促进"现实人类发展"具有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历时100多年的美英现代社会调控,在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始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有鉴于此,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应该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一切理论、思想和工作是否与时俱进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