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过程,其基本趋向就是在把台湾建构成“我群”的同时,逐渐将中国建构为“他者”,并使二者产生某种异己关系、对立关系.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如何弥合两岸认同差异,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无疑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3.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刘凌斌 《青年探索》2016,(1):97-102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少令人忧虑的现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通过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重塑台湾青年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指向的政治认同。现阶段两岸双方应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交往,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与创业上,为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与大陆发展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影响与引导台湾青年政治认同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众面对“中国大陆崛起”产生了一些矛盾而复杂的心态.本文认为主要的心态是:承认或不承认“崛起”的事实,既看到机遇又感受挑战,挫折感与自尊需求,参与与疑惧等,并对此加以概括性的描述.在提出矛盾与复杂心态的基础上,探讨它对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特别是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指出“强化自我认同,维持两岸现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民意.因此,如何面对这种心态及其影响才能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应当是两岸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认同",它是否与"中国人认同"互相排斥,是否可能成为"双重认同"的基础,两岸是否可能走向"双重认同"或"两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学界与普通民众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详细分析种种不同的看法,从中探讨"双重认同"的可能性。此外,针对现有实现双重认同途径所依据的理论,即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讨论,提出突破双重认同的关键所在,希望两岸学界共同探寻中国式的理论,破解两岸关系的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对台工作要不断推进国家认同,必须坚持用对台战略新思想来统领,这一战略新思想是争取台湾民心、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指南。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必须在深入准确认识和把握台湾民众思想脉搏的基础上,多管齐下,构筑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消除两岸情感上的疏离感,激发台湾同胞认同祖国的民族热情。  相似文献   

9.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社会认同论的视角研究“台湾人认同”,认为“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台湾民众提升自尊的要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建构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大陆人”(或“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因而必然出现“内群偏好”与“外群敌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且已经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造成一些障碍和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台湾"立委"选举是在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下进行的.由于民进党误判形势高额提名、台湾民众对政治失望投票率低、激进"台独"路线不得人心,选举结果仍维持朝小野大格局,即民进党执政国亲两党制衡.这一结果打击了激进"台独"势力,让中国大陆、美国和亚太地区有关国家松了口气,解除了两岸立即摊牌的近忧,有利于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稳定.但岛内与两岸之间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着变数.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过去4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下简称“大选”),2012年“大选”选民出现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要投票取向的新特点,“统独”认同投票被经济投票取向所取代.这说明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已由激情、狂热过渡至理性、成熟,也展现出支持“九二共识”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主流趋势.同时,经过4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出现向好转变.未来,随着台湾民众所获两岸关系和平红利逐渐增多,推动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民意基础必将不断厚植.但因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依旧未提升,两岸关系长远深入发展仍面临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来,在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台湾逐渐孕育出与祖国大陆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民众简单朴素的中国认同出现混乱并形成多元化走向,这一过程是渐进的,是在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及岛内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主体意识"是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主体意识"的慨念内涵并不固定,不同的政治势力对这个慨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事实上,"台湾主体意识"的内涵嬗变既映射了岛内政局变化与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台湾岛内不同政治势力持续不断观念建构的结果.两岸和平发展态势的持续推展将会推动"台湾主体意识"基本内涵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以来,台湾地区蓝绿恶斗不断、两岸对立加深,在内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岛内民众的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产生了显著变化。一、2019年台湾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变化情况2019年以来,台湾多项统"独"意识和国族认同民调显示,岛内民众两岸统一意识和"中国人认同"双双下滑。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六月以后,由于李登辉访美造成两岸关系急剧恶化.一个时期以来两岸关系的持续紧张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造成的复杂效应,表明两岸关系是影响台湾长远发展的首要外部条件.因此,对于李登辉而言,三月大选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两岸关系,这是兑现其在竞选中向台湾民众作出的“改善两岸关系”承诺、整合内部歧见、  相似文献   

16.
王建民 《台声》2013,(11):38-39
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态势。一方面,大陆方面已相继出台不下数百项惠台政策,两岸经贸关系也愈加紧密,而另一方面,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却没有显著增加,“台湾主体意识”则持续高涨,进而使得岛内年轻一代只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持续走高。该如何看待这二者的关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华 《两岸关系》2012,(4):8-10,3
自2008年民进党政权终结、马英九上台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积极转变,形成了一股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浩荡潮流;长期对两岸交流持负面态度的台湾南部民众也越来越多地搭乘两岸和平发展快车;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与了解渐趋客观,评价渐趋友善。  相似文献   

18.
自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人民间的民刑事件大幅度增加,亟需制定两岸关系特别法,使两岸民间交往纳入法律轨道。两岸法律界人士很早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在1988年11月中旬于香港举行的“海峡两岸法律理论与实务座谈会”上,两岸律师再次共同重申了这一呼吁。此后,两岸民间团体、人士乃至官方机构都纷纷行动起来,推出了各自起草的“两岸关系法”草案,先后有5家7个版本的“两岸关系法”草案出台,分别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于强  耿曙  李扬 《理论月刊》2015,(2):111-117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改善。为了争取台湾同胞的认同和支持,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台政策,这其中既包括到台湾的中南部向农民和渔民采购农渔产品,也包括和台湾方面合作,推动大陆居民赴台观光。两岸扩大交流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台湾民众因此而受惠。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和2012年台湾地区"总统"选举和"立委"选举中,受惠于两岸交流地区的投票数据变化的分析,考察台湾民众在受惠于两岸交流活动之后,他们的认同和投票行为是否发生改变。统计结果显示,惠台政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既定的政策效果,在部分地区,台湾民众的确将票更多的投向主张两岸和平发展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