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貌貌博土 貌貌博士是缅甸的行政官员兼历史学家。生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曼德勒人。曼德勒纳隆格哈佛教中学十年级毕业,后进入曼德勒大学预科学院。预科结业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是貌貌参加了“缅甸国防军”,在供应部队任中士职务,后又进入敏加拉洞军事大学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在国防部任职。以后他参加了“缅甸爱国军”,在兴实塔县活动,直至战争结束。 一九四六年貌貌获文学土学位。在大学任英语讲师期间,他受聘兼任英文《缅甸新时代》编辑,后在国家火车委员会任助理秘书,任职期间首次获法学学士。  相似文献   

2.
2008年缅甸的发展中,有两件引起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一是"纳尔吉斯"热带风暴的袭击及其影响;二是"新宪法"公投."纳尔吉斯"风暴给缅甸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方面的损失,但缅甸军政府以特有的方式应对了这场空前的浩劫,也没有因此改变推行它确定的"民主路线图计划",在"纳尔吉斯"风暴袭击缅甸的同一个月中在全国举行了"新宪法公投",并在当月宣布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历经了15年才出台,是一部非常富有缅甸特色和体现了军人领导集团意志的宪法,它的通过对缅甸未来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尽管通往2010年大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缅甸的政治发展看来仍在沿着军政府的"路线图"艰难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看来,缅甸正在进行真正的变革,正处在民主转型的早期阶段,是推动缅甸改革朝向美式民主的关键、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力图主导缅甸未来和政经社会改革,美对缅全面接触,促压结合,启动发展援助,实施"经济接触"与"军事接触",同时寻求在缅甸问题上与中国的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31日)1日,到缅甸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拜访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2日,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和另外33名民盟成员正式宣誓就任缅甸国会议员。3日,刚结束对马来西亚友好访问的中国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在马六甲海峡中线以东靠近马来西亚一侧海域,与马来西亚海军"杰巴特"号护卫舰进行编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缅甸总体上反应比较积极,但具体行动不多。缅甸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中国想要塑造周边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举措,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缅甸自身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是缅甸发展的一大机遇,缅甸可以借此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对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政经合作,缅甸社会普遍担心安全利益受损、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等。中国在缅甸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双边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促进双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有幸作为学者出访缅甸。这是我阔别30年后的一次旧地重游。对比过去,缅甸的新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阶段性的成功"近年来,人们对缅甸的评价褒贬不一。据我观察,当前缅甸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外国商人对在缅甸经商的兴趣日趋浓厚,据统计,1993年4月至12月,来仰光的外国人共37299人次,其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1~31日)●1~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1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外交部长吴温纳貌伦以及缅甸议会高级官员分别会谈。吴登盛在两人闭门会谈开始前说,希拉里的访问将"具有历史意义",成为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当日晚上,希拉里前往仰光以私人晚宴形式与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见面。  相似文献   

8.
11月23日,是美国的"感恩节",1950年的"感恩节",对麦克阿瑟来说有特殊意义。一个月前,他曾大言不惭地宣称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出乎预料,"联合国军"打到鸭绿  相似文献   

9.
缅甸与中国建交63年以来,对华一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认知。一方面,和其他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担忧心理一样,缅甸始终对华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提防心理,因为中国这个"大象级"①的邻居综合实力太强。缅甸这种心理时强时弱,当防华情绪强烈时,常常会以封杀华文报纸等方式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在过去60多年里,缅甸对华友好认知基本占主流。缅甸前总理吴努曾与中国前总理周恩来(还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等)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民众认为中国人勤劳、节俭,称两国友谊为"胞波情意",即视中国为兄弟姐妹。缅甸语中被  相似文献   

10.
有关罗兴亚人问题的研究,因对其族群的产生、概念和境遇有不同视角的见解,故形成了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的视差。~①由于视差长期存在并日渐歧异化,罗兴亚人问题的来龙去脉难以真正厘清,并在缅甸转型的背景下形成新的碰撞和冲突。罗兴亚人问题的症结除了缅甸主体大缅族主义和佛教中心主义对罗兴亚人穆斯林群体的偏见与排斥、缅甸转型与政局变动导致的罗兴亚群体日益边缘化、社交媒体发展助长的仇恨蔓延等,还在于视差影响下缅甸国内滋生的"穆斯林恐惧症"情绪以及缅甸主体民族与罗兴亚人及其国际支持者的压力对抗。罗兴亚人问题虽然在缓慢推进,但罗兴亚人孜孜以求的"生存空间"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其前景仍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1.
1885年底英国占领缅甸后,中国与英国就缅甸问题进行了交涉.中国最后与英国达成了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每届十年向中国进献方物的协议.但在英国巩固了对缅甸的占领之后,废除了这一协定.这一协定从确立到废止,反映了中、英双方世界秩序理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战前 ,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已使英殖民当局难以招架 ,英国政府不得不向民族主义者许诺 ,在条件成熟时 ,英国将给缅甸自治 ,但这个许诺不过是一个遥遥无期的长把伞。欧战爆发 ,使英国政府无力顾及它在远东的殖民地 ,缅甸民族主义者再次看到独立的希望 ,但是 ,英国政府逆历史潮流而行 ,仍然采用欧战爆发前的殖民政策来对付缅甸的民族主义 ,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缅甸民族主义提出联英抗日 ,促进缅甸独立的政治主张遭到英殖民当局的拒绝 ,英国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采取高压政策 ,大肆逮捕民族主义领袖 ,使缅甸民族主义者转向日本 ,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20世纪初以前中缅之间贸易及人员往来的过程,认为双方交往虽发端于汉代,但直至元代时,才有华侨定居于缅甸。到了明代,华侨社会开始在华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缅甸的部分地区形成和出现。清代是华侨大规模移居缅甸时期,既有陆路迁移也有海路迁移,随着华侨大量移居缅甸,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纷纷成立,华侨社会则在缅甸较多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14.
In January 2007, China and Russia vetoed a UN draft resolution on Burma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Burma issue has become yet another point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lthough the Burma issue has been present for nearly 20 years, China and the U.S. have both successfully kept their differences under control. In the short term, it is unlikely that conflict will break out between China and U.S. over Burma. However, in the long term,there is still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Burma issue could trigger a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相似文献   

15.
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二战末期,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在负责缅甸军管时期力排众议,坚决与缅甸民族主义力量实施合作,并吸纳缅甸本土武装加入正规军。缅甸文官政府回归后,蒙巴顿继续关注缅甸事务,举荐新任缅甸总督,并积极推动英国工党政府调整对缅政策。蒙巴顿的主张,顺应了民族自决和非殖民化的国际趋势,对战后初期的缅甸政局、英缅关系和缅甸独立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0年初,2000余名国民党军先后败退撤至缅甸北部。随后,在台湾、美国中情局支持下,实力逐渐壮大,成为台湾试图“反攻大陆”的一支“偏师”。但是缅北蒋军不仅未能完成其使命,反而因其带来的诸多影响导致美国改变对蒋军的态度,迫使台湾两次从缅北撤军。缅北蒋军问题反映了台湾与美国的不对称依附关系、以及冷战时期美台关系中的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南强北弱”格局对东盟经济区域整合的影响析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盟作为一个拥有45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5亿多人口的联盟,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不容低估。然而,新老成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这将会影响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的进程。冷战结束前后至今,东南亚“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仍较为显著,这是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种格局给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带来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上下缅甸交汇之处,人口、物资、信息的频繁流动与多元的族群文化共同构成了曼德勒复杂多样的城市风景。随着缅甸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曼德勒的人口构成、社会阶层与城市空间也随之发生转变。华人移民的迁入与增长,引起了曼德勒城市华人化的论争。事实上,曼德勒城市景观的变化,并非华人单一促就,而是现代化、城市化等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后果,因此,需综合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行为与族群互动,以及三者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曼德勒的城市化,以避免族群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成见。  相似文献   

20.
肖彩雅 《东南亚》2011,(2):67-72
中国人移居缅甸历史悠久,尤其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华侨不断地涌入缅甸,缅甸华侨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的变化与19世纪缅甸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三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随着缅甸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华侨的籍贯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社会组织关系等。在移民与贸易的互动作用下,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网络逐渐形成并成为缅甸华侨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