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文对于研究7~10世纪越南历史和当时安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士人之交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唐诗《赠马植》被越南学者认为系9世纪佚名越南人所作。笔者从诗中用典、意境以及马植卸任安南都护职务的历史背景等分析,推测作者为马植本人,而非越南人。对于该诗意义的解读,笔者也提出一些与越南学者不同的看法。唐代安南地区文化逐渐发展,不少士人善吟诗作赋,但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廖有方《题旅榇》即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2.
宋朝与安南通道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就交通顺畅, 来往不断。在宋以前,越南-直为古代中国中央王朝的一部分,与中原的交往是地区之间的交往。至宋朝,越南取得了独立,两者的交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交通,其交通意义发生变化。就交通道路而言,宋代中越道路与前代相比,又有三个明显变化:一、岜州至安南的道路分为多条,交(交州)邕道路日渐成为主要道路;二、大理国后期,今红河地区传统通道堵塞,形成通过邕州的滇交道;三、广州至安南的海路中,广州、廉州海路相对衰落, 钦州海路较繁盛。从而形成了以邕州、钦州为中心的中越交往基地。  相似文献   

3.
越南科举制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1986,(3)
一、越南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科举制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官员选拔制度。在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隋、唐时期,现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称安南,属于中国郡县。随着科举向全国各地推广,安南士人也得“应诸色乡贡”。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王朝允许安南同福建、黔府、桂府、岭南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七人、明经十人到礼部,汇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4.
中越边界相接,自古交往频繁,明代亦然。然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却发生明朝讨伐安南的战争,接着是安南20年的明属期。关于此战原因,我国学者过去碍于中越关系,很少探讨;越南学者则认为此战是明朝建立以来对安南采取侵略政策的结果,这是值得商榷的。明朝建立以来对安南到底采取什么政策?明太祖对安南主要采取招抚租平政策,他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颁示的“皇明祖训”中把安南列入15不征国之列,在历次遣使招谕安  相似文献   

5.
越南历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称和地理概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古代为交趾之地。公元679年,唐朝曾于其地设置安南都护府,故此义称安南。历史上曾有大瞿越、大越等国号。1802年阮朝的创建者阮福映请求改国号为南越,1804年清廷封他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始此。至该朝明命帝时,从1838年开始称大南。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称今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越南与我国交往有悠久的历史,其人民亦为炎黄子孙,非其他东南亚国家可比。越南古称“交阯”,古书记颛顼之世,“交阯砥属”,唐尧虞舜“南抚交阯”。可见上古即与它发生关系。汉与六朝称“交州”,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于是“安南”之名独著。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立象郡,至五代晋天福十年(938年)及明永乐宣德  相似文献   

7.
1664—1885年间 ,由于政治原因进入中国的避难者成为越南侨民的一个重要群体 ,但目前学术界对此鲜有论述。这一时期 ,越南的一些地方势力首领、农民起义领袖乃至王室、贵族 ,前后有八批入华政治避难。对于这些特殊的侨民 ,清政府的态度、安排方式各有不同 ,这种不同中又贯穿着共同的原则 ,即在宗藩关系的前提下 ,坚持“一个安南 (越南 )”原则 ,尊重安南 (越南 )主权。而越南各王朝作出的不同反应 ,则反映了当时该国对这一原则的认同和对宗藩关系的维护 ;1885年后法国的追查行动 ,则表明它对中越两国以宗藩关系为纽带联合反殖反帝的恐惧。  相似文献   

8.
丁朝建立之前,越南主要是使用中国钱币.从10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的近千年间,除了封建朝廷铸行钱币外,同时还有外国钱币在越南流通;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于尔后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多国钱币并存、官钱私钱混行,成为这一时期越南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特征.唐朝时期,今越南北部为“安南都护府”管辖,唐朝钱币就已在这一带流通,主要是“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等等.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未能有效地控制安南,其间,中原钱币流入安南的很少.直到丁氏立国,越南流通的仍是唐朝钱币.宋朝建立后,丁朝遣使求封;前黎朝继之也求封于宋朝.  相似文献   

9.
安南,隋代称为交趾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为交州总管府。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以此改称安南。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安南与唐朝中央政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原文人旅居安南的逐渐增多,安南文  相似文献   

10.
试析十三世纪元朝入侵越南的若干史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阅读了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的《越南历史》一书关于公元13世纪元朝同越南之间的三次战争的阐述,发现它所着力渲染的“三次击溃元朝侵略军的辉煌胜利”,同中国《元史》等古籍的记载相去甚远。为了恢复历史的真面目,笔者谨就这三次战争的起因、结局、元朝军队北辙原因等问题,根据史料予以说明。 一、关于蒙古第一次(1257年底至1258年初)入侵安南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后,不断派军南下,于1227年灭西夏,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于1234年2月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古乘机进军黄河流域。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蒙宋对峙的局面;1234年9月(南宋端平元年),蒙古军发动突然袭击,打败宋军,占领了汴京和洛阳,从此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越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成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集合、组织和领导一切爱国和进步力量,已成为当时越南革命的迫切要求。当时越南国内虽然已有三个共产主义组织:印度支那共产党、安南共产党和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联盟,然而它们彼此分立,  相似文献   

12.
在浩瀚的中国史籍中,保存有大量越南历史的记载,但大多比较分散。因此,几部由越南人编纂的专门叙述越南古代历史的中文著作就愈显出重要的价值,《安南志略》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作者在编撰过程中,难免不加分析地抄袭了一些史籍的错误材料,收录了一部分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甚至还有违背史实之处,但这部著作仍是今天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越南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下面,笔者仅就《安南志略》的特点和价值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序言本文目的在于阐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地区(以下简称越南南部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及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解放了越南南部地区,接着通过1976年4月25日的所谓普选,将越南南部地区和越南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下半期,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上建立起殖民统治,通过"分而治之"的政策将越南分割为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法国建立的殖民制度打破了越南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冲击并改变了越南封建官僚阶层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促使官僚在政治文化层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越南社会,尤其是南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探讨这一影响以及影响的发生机理,有利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西方的殖民统治对东南亚封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中越边境事件及其影响略论(1644-188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44-1885年间,中越陆路边境地区因"匪乱"、偷越国界,或其他意外原因引发多起边境事件,并引起两国交涉.在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清王朝不干涉安南(越南)内政,越南各王朝统治者都注意维护宗藩关系,因而这些交涉加深了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两国统治者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2日,“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向安南提交了一份题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的联合国改革建议报告(简称“名人小组报告”),其中就安理会改革推出A、B两套方案。“名人小组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联合国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2005年3月21日,在基本认可该报告的基础上,安南向联大提交了《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报告(简称“安南报告”)。报告最引人注意的是安南为安理会改革设置了时间表,强烈敦促各国在200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之前就这一关键问题做出决定。日本、德国、印度、巴西“四国集团…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以前,中国与印度支那半岛、尤其是与越南的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一是由越南向中国进行的朝贡贸易活动,其二是自十五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的兴起,以及随着中国向印度支那半岛沿海一带移民的增多而由此产生的中国帆船与东京、安南、交趾、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半岛沿海各通商港D的频繁贸易往来。迄至近代以后,由于印支半岛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相继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与印支半岛的越南等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885年的“中法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中法“天津条约”而告终,清朝被迫…  相似文献   

18.
万明 《东南亚》2009,(4):66-70
以明朝洪武年间先后给予安南的诏令文书为线索,可以考察出明初与古代越南国家关系的大致历史发展过程。诏令文书显现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明王朝建立和平与秩序的外交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不征”来达成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9.
1407年,中国明朝夺取政权40多年后,占领了安南。但这一占领并没有持续很久,1428年,一位叫黎利的安南人拒绝效劳中国,为了把他的国家从外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拿起武器。同年,这一事业的成功把黎利推上了王位,他在安南的东京(河内)自立为王。 1527年,黎利的第十位继承人黎庆统治时,左右安南政权的一位名叫莫登庸的官员起来造反。黎庆很快沦落到只能在其王国西京清华进行自卫的地步。黎氏家族衰弱无力,只能统  相似文献   

20.
導言:法國殖民政策由东京、安南、老撾、柬埔寨和交趾支那組成的印度支那,曾被比拟为一根扁担挑着兩簍大米。这根扁担就是安南山脉;兩个簍子就是紅河三角洲流域(在北的东京)和湄公河三角洲流域(在南部的交趾支那),这兩个三角洲流域都是古老的稻谷种植中心。法國人征服湄公河和紅河之間的大片地区,是由商人和傳敎士們在18世紀末叶的活动作了准备的。1884年和1885年的条約确定地对安南和东京建立了一个法國的保护地,从而取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