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校训不仅是大学历史传统、文化立场、教育理念及学术精神等的概括与抽象,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灵魂与内核,也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与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研究中国与美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视角上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为提高和增强中国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和困境,研究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有效融合的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声音和先进理念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抢占高校思政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3.
刘必旺 《学理论》2011,(13):246-247
在华人占70%以上人口的新加坡,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其教育经验对我国有很大的适用性。首先介绍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包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办学理念,又以高职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重点介绍了其"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为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一种具有亲属关系的社会系统,它具有特定的情感、价值观和信念。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习俗各有渊源,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差异巨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伦理规范、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也迥然各异。我们从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探寻中美家庭在个人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和机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区别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切身实际,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在更新理念、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黄彦军  田红娟 《学理论》2013,(11):295-296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集散地,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嬗进的要求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我国高校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并未将此提升到制度文化的层面,而制度文化作为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以及一种坚定的信念,是教育管理的一门艺术,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必须注重制度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可在提升教育理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实践指导、加强导师引导等方面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1)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然观、生命观、思维模式和道德追求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属性交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蕴含,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医院校应深入挖掘中医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将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丰富思政教育模式和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曾楠 《理论导刊》2014,(3):85-88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的律动是价值认同的生成条件与韵脉。审视文化多元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呈现主流文化退隐下教育导向模糊、"三俗"文化泛滥下教育引力式微、他者文化僭越下教育内化受阻的困境,也承载着比较、对话、互动情境中核心价值观要素确证与完善、认同建构与提升、内化理性与自觉的机缘,在此境遇中,注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认同的确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式路向。  相似文献   

10.
任娃 《学理论》2010,(19):258-259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资源。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初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深入的论述,并就如何应用传统道德文化对大学生党员开展价值观教育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杰强 《学理论》2009,(29):191-19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遭遇诸多挑战,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的敏感度更加突出。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教育冲击主要是从改变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切入。多元价值观念的传播、外国文化的强势介入、国内利益多元化带来的思潮多元化是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原因。在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兼顾大学生价值观多元的现实,加强引导疏导,突出重点群体,分层次推进,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谢雪霞 《学理论》2014,(20):287-288
影视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载、传播、教化、审美、监督等功能,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带来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开展影视评论和影视作品制作竞赛活动,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教育方式单一、主体性缺失、形式主义等缺陷,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为此,需要对教育机制进行反思与追问。以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鉴,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应从教育理念向度、教育环境向度、教育方式向度三方面予以创新。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流行文化因其平等性、多样化、娱乐性等特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接挑战,改革创新教育形式方法,塑造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3)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因此,探索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就成为所有高等学校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从如何提升理论认知,促进价值认同,形成实践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为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进而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它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主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基本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归宿。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思想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5)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最直接表现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就是通过电视剧的形式。通过分析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差异来研究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今后电视剧制作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其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分析农村青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代教育环境下农村青年受到不同程度的多元因素的影响,造成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