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奋斗》2005,(5):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正确选择,是我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建和谐龙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远方 《世纪桥》2009,(13):69-69,8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是当今时代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检察机关作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服务民生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盛霖指出,社会事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工作水平,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党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发展巩固和谐,以协调促进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必须适应发展新形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一个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一、坚持以富民为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发展是实现和谐的根本,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逐步变成现实,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和目标,只有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陈永昌 《奋斗》2006,(12):11-13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徐向秀 《实践》2006,(11):2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由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决定的,也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更是呼伦贝尔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赵忠 《实践》2007,(2):10-11
过去的5年,是乌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良好开局的5年,提前2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处于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问题。我市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还很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公平的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确立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率先发展,使产业更具成长性,城镇更具带动性,机制更具灵活性,社会更具创造性,环境更具宜居性,发展更具普惠性。为此,既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弓克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也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指导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杨频 《当代贵州》2008,(2):32-32
德江属于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农业县,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比一般地区尤其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夯实基础、壮大产业;着力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赵丽华 《世纪桥》2008,(7):47-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月读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 吴俊杰、张红等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45.00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必将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王惠敏 《求贤》2009,(3):11-11
党的各级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当前。河西区的改革发展处在十分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干部培养、管理、选拔使用作为中心环节和经常性工作,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快河西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围绕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创新活动载体。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坚持惟才是举,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选拔年富力强、有和谐发展意识的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使…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重大战略思想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紧密的联系。相比较而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个领域的目标和任务,回答的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局部性和具体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奋斗》2006,(12):7-8
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对这一和谐社会的最经典的诠释。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据此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全面的阐释。从根本上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不断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核心内容。而这一核心内容,正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2006,(5):5-5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现实选择,是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全面准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这是当前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