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对人类过去和未来发展的灾难性影响,分析了报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自然的报复与人的报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如果我们无视人与人的平等,就会遭到人的报复;如果我们同时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人与人的平等,那么,我们就会遭到来自自然和人的双重报复。  相似文献   

2.
林兵 《长白学刊》2002,(6):41-43
当代环境问题的发生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两种矛盾冲突形态即化与自然的矛盾、经济与自然的矛盾。深入分析这两种矛盾形态,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如何将环境问题由‘‘外部性”转化为“内在性”问题,二是如何提升人的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雁玲  覃青必 《求索》2013,(8):91-94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道德主要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原则和规范。人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它可以给人和自然带来福祉,但如果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不负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身心的冲突与失衡。人作为主体性、有理性的存在,有责任为避免这种冲突与失衡,作出自己的道德承诺,从而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且从属于哲学政治学范畴,从哲学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二者的平衡,达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自发或自觉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永红  胡大平 《求索》2008,(12):92-94
以比较的视点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可以发现,它的根本思想变革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要使我们的发展有利于改善而不是加剧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还必须正确地理解今天被普遍确立为发展目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以人为本的实现可以有两种不同内涵理解:一种是传统发展观意义上的以自觉不自觉地损害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利益的理解,一种是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础上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有支配性意义的发展哲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发展行为。由于传统人本观趋向于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只有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应…  相似文献   

8.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弊端,如何从“类”和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都有着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深入阐发和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指导研究和解决当代全球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合力所推动的。而“合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最基本的层次分析,可以认为是人、自然、社会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间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新的协调的矛盾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就是通过这种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特别是人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不协调的矛盾产生的合力推动,来实现其发展和进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前发展时期,又叫自然协同期。第二时期是近代以来的人对自然的征服时期。第三时期就是目前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时期。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人类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并进而提出了一种促进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   

10.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11.
发展伦理的核心关怀:维护弱势群体的资源与环境权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代人、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内的弱势居民等是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弱势群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涉及自然与环境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利益冲突,不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伦理立足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力图倡导一种新的伦理原则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建设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上海师大教授桑玉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情况,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之程度;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之情况,则决...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克服环境危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共同难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关于人如何看待人自身、自然的价值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丰富且深刻,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桥梁、环境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思想是其中的精髓。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国内外的环境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覃蔚玲  覃艳姝 《传承》2010,(33):52-53
道德义务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人们往往把道德义务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义务,忽视了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随着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化,生态伦理学产生,道德义务也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这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而且是生命共同体的利益要求,还是儒家文化中对人的道德境界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5.
罗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71-17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理性反思,它把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理论成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态度,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18.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大月刊》2006,(11):31-31
第一是文化障碍。20世纪以前,人类发展始终处在自然生态的底线之内,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尖锐。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以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意识,以否定自然界的形成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人合一”等自然和谐思想没有形成文化主流。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众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本文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阐明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社会,遵循自然和谐原则,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公正原则,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