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增减不定的"效用"《庄子·齐物论》中记载过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晚按时各喂给它们四升橡果。后来没那么多橡果了,于是老人便和猴子们商量,以后咱们减一点分量,早上给你们三升橡果,晚上四升("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猴子们不乐意了,表示这样分配让它们很不爽。老人想了想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朝四暮三")怎么样?猴子们觉  相似文献   

2.
1988年年终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人物的例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当评选结果揭晓时,人们无不惊讶地发现:这年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并不是当代任何一位风云人物,而是人类所赖以栖息和生存的星球———地球;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彩色地球图片显赫地刊登在《时代》的封面上!这是为什么?《时代》周刊的评委们选择地球为世界风云人物的罕见之举出乎意料,但绝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地球是迄今所知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能源、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然世界,林茂草繁,水碧天蓝,曾经是野生动物的自由乐园。可是,当人类的脚步在这个星球上踏响,便迅速扩展,当今的地球,再也找不出几块未受人类影响的真正的“处女地”了。据统计,每个世纪都约有90种动物灭绝,特别是由于近代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森林的大面  相似文献   

4.
田网 《中国减灾》2004,(5):52-52
这个春天,想到两个关于鸟的故事。一条来自新闻。国际鸟类联盟出版的《2004年世界鸟类状况》指出,全球鸟类1/8濒临灭绝。目前,全球每年有6万个物种灭绝,由于人类的活动,近代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快1000倍。另一条来自历史。1962年,《寂静的春天》登上了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生物学家卡森论述了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灾害,提出发展必须顾及环境。书中“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有专家说,人类为了生存大肆杀戮动物,地球表面40%的区域被人类用做农业和建设,现代工业排出的污染导致自然环境恶化,1200多种鸟类面…  相似文献   

5.
公鸡占窝     
凡夫 《传承》2004,(5):41
母鸡们要下蛋了,但公鸡却赖在窝里不出来。母鸡们对公鸡说:“你又不下蛋,干嘛把窝占着?我们都等着进窝里去下蛋呢!公鸡斜乜着眼睛扫了她们一眼,不屑地说:“什么,这窝难道只准你们用?告诉你们,我是在编人员这窝也有我一份!“我们不否认这窝有你一份,但现在我们进去是为了下蛋啊,你赖在窝里是为了什么呢?“我么,是为了‘占坑’!谁规定鸡窝里只准母鸡下蛋,不准公鸡呆在这里的?你们拿得出法律依据吗?“求求你了!你再不把窝让出来,我们会把蛋掉在地上打碎的!“蛋会不会打碎,关我什么事!说完,公鸡把眼睛一闭,任凭母鸡们百般劝说,千般央求,万般讽刺…  相似文献   

6.
恐龙的故事     
太古洪荒时代,也就是距今2.35亿年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1亿五千万年之久,是目前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间的150倍。这些被认为是地球上曾经出现的生物中最优雅、精明的动物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恐龙的灭绝,宣告了中生代的结束,并成为地球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恐龙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受人青睐的史前动物,给人们带来了有关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以至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许多令人深思的启示。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出产恐龙化石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四川盆地又是中…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0,(11)
方方: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你们知道高行健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吗?正正:我只知道高仓健,不知道什么高行健。圆圆:我倒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写过几篇小说,能让我看懂的一篇叫做《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一篇叫做《我给姥爷买鱼竿》。印象中后来他掉头搞戏剧和文艺理论去了。问题是虽然高的作品有些特色,但离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愚公移山》一文,其中讲述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用锄头挖去挡住他家出路的太行山和王屋山。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充满信心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坚信胜利必定属  相似文献   

9.
世界是平的?全球精英分子都在关注一本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哥伦布发现地球是圆的之后,现在我们正面临一个轮回:世界变平了,是互联网和IT技术把圆形的地球拉平了。因为互联网和IT技术的出现,世界变得没有了差异。世界变平了吗?至少对中国来说,看起来很像。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的老师们: 辛苦了! 第一眼看到你们的杂志,就再也无法释怀,有一份温馨、有一份亲情温暖着我、浸润着我,目光所及的文字尤如一根根针抽取着我心底的郁闷,依依不舍地合上这本心仪的杂志,我整个人好像久病初愈,往日沉重的心灵好似接受了一次洗礼,骤然间轻松倍至。豁然开朗…… 哦!原来这搞不懂弄不明的纷繁世界正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我又何必太苛求自己?世《事》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电影《2012》?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对世界末日的无限遐想,也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遇到灭顶之灾该怎么办呢?真的会有人在地球上建造诺亚方舟吗?人类的文明如何保留与延续?现在,这些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科学家们正计划在月球上打造承载人类文明的"末日方舟"。  相似文献   

12.
课例:镜头一:“G00dmorning,everyone。Wel-CometoClass1,Grade2,IamFangye.”镜头二:〖屏幕显示〗一个转动的地球,慢慢地由绿变黄,由生机变得苍老,并淌下一滴沉重而浑浊的眼泪。字幕:从地球的这滴眼泪,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略)主持人A:同学们讲得很好。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主持人B: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现在的状况如何呢?荒漠化蔓延、沙尘暴肆虐、水源污染、野生生物资源减少以至灭绝……(随着主持人B的解说,屏幕上出现一副副画面:沙丘无…  相似文献   

13.
《我的南极情结》的作者孔晓宁是一位富有闯荡精神的人,他在远征地球北极之后,又勇闯南极,在领略了常人难以涉足的极地风光之后,他告诉大家:“面向亘古蛮荒的茫茫冰盖,你会不由得发出深沉的思古之幽情;环顾四周无比强大的白色力量,你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力量的渺小……有朋友问:‘你还去不去南极?’我答:‘只要有机会,我还想去。’” 下期将推出《寻呼小姐》,作者王霞是一家寻呼台的寻呼员,她将介绍寻呼小姐们的成天与急于传递信息的用户们之间发生的新奇故事。  相似文献   

14.
幽默天地     
丈夫:为什么上帝把女人造得美丽而又愚蠢呢? 妻子:道理非常简单。把我们造得美丽,你们才会爱我们,把我们造得愚蠢,我们才会爱你们。  相似文献   

15.
猴年说猴     
2004年1月22日即农历甲申年正月初一,猴年在这一天蹦蹦跳跳地来临了。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6.
一、全球森林锐减与生态危机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森林约为76亿 公顷,陆地的2/3被森林覆盖:20世纪末 期为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 27%, 80%的原始森林被破坏 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 失,陆地909%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 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将无法生存 下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但是,过去人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的重要作用,对森林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和利用。农业革命的兴起,使大面积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各地对现行的高二新教材的教学已经进行过一轮了。在新的学年里,应者师们的要求,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刊登一组有关哲学原理的,集资料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文章。以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我们知道灵长类的动物是比较聪明的。在北京电视台主办的《东芝动物乐园》节目中,曾看到猴子能借助小木棍将放在玻璃管中的香蕉捅出来吃掉。不仅如此,它们甚至可以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举止行为,包括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前些年北京动物园猴山曾发生了猴子向游人吐口水的事:一女士假意向猴子扔吃的东西,但猴子跑过来眼巴巴地乞盼…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汉、藏、蒙古、朝鲜等族中间,流行着一个关于“猴子和乌龟”的寓言故事。丁乃通先生所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它定名为《猴子把心留在家里》,列入动物故事91型。并指出在中国有八例。近几年我搜求这类故事,又新发现六七例。同时又发现了它在印度的异文四例,及阿拉伯、东南亚、日本的异文。亚洲地区以“猴子和乌龟”为题,讲述聪明的猴子和愚蠢的乌龟之间的可笑纠葛的故事还有许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中国女性》的编辑们:你们好。我看这本杂志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一直关注着她。她就像一位成熟的女性用她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表达方式,向我讲述与女性有关的事情。使我好奇的是,这些开卷有益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编辑们编辑的呢?《中国女性》的编辑们应该是稳重、成熟的女性,但又一想,也应该是活泼开朗的,不然文章中的幽默与风趣怎么才能体现呢。而且我对你们的工作形式也特别感兴趣。长春方晴  相似文献   

20.
1935年,斯大林来到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首府苏呼米市,向新阿方斯修道院捐了很大一笔钱。斯大林问院里的修士们:“你们认识我吗?”“不。”“你们听说过斯大林吗?”“没听说过。”斯大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