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2.
“养儿防老”是我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可现如今,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有的长期定居在外面,基本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如果农民自己的日子不富裕,老人的日子就可能更不好过。农村老人“能干时靠土地,老了靠儿女,儿女不孝只能受罪又受气”的境况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九龙坡区“三建立十举措”试点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工作。“三建立”即:建立村关爱空巢老人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以村老年协会为基础的帮扶队伍、“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和“志愿者帮扶空巢者”帮扶机制。“十举措”即:一是教育引导空巢老人儿女依法赡养:二是分类关爱,将家庭困难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的独居或夫妻空巢老人送镇敬老院或老年公寓实行机构养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儿女孝敬老人的方式也从过去的送吃、送穿升级到了“送玩”。而老人们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然而,许多老人因为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根本无法跟随行程紧凑的旅行团一起出行,甚至被旅行社拒之门外,而儿女们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他们也常常不能亲自陪老人出游,令老人们想去旅游的愿望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镇的张老太共生育6个子女,含辛茹苦将他们抚养成人,丈夫因病去世。本村肖老汉的妻子早亡,儿子不幸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只与孙儿相依为命。肖老汉多次向守寡的张老太求婚,张老太被肖老汉的诚心所感动,不顾儿女劝阻,1986年和肖老汉结婚了,老俩口与刚满16岁且已参加劳动的孙子一起生活,到也相安无事,直到去年11月肖老汉因病去世。 此后,肖老汉的孙子对张老太突然翻脸,经常为一点小事与老人大吵大闹,并说:“没有义务赡养她”,双方已无法一起生活。 苦命的老人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想回到他们身边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6.
提及农村养老,不少人是这样想的:有儿子的老人由儿子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由村集体供养。好像农村不存在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双港镇(注:该镇以塑料包装著称)进行了调查,少数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震惊,正因为他们有儿子,所以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最易被人们忽视。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1):60-60
中国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为了“防老”,是为了给可能出现的病残、意外损失保险,所以,养育儿女是一种投资。儿女长大后,必须无条件地“孝敬”、回报长辈,要在经济和精神上回报老人。  相似文献   

8.
《上海支部生活》2011,(3):10-15
团聚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春节长假转瞬即逝。随着小辈们陆续上班、上学,很多老人家里一下子冷清下来,他们又回到了平常独居的生活状态。在爆竹的余音中,一个问题再次困扰我们:儿女不在身边的日子里,谁来照顾这些孤独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10.
社区就业悄然“问世” 在福州市二化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里,70多岁的张沛光老人向笔者说道:“建国以来,咱们的经济发展了,城镇化也快了。再看看住的房子、吃的东西,可比建国那会儿强上百倍。年轻的时候,你根本就不敢想象会有现在这样的好生活!”不过,也有让张沛光老人不顺心的事。“现在,时间变得重要起来了。邻居们每天都在赶时间啊,弄这个忙那个的。儿女们出去工作,自己一个人在家,有点孤单。”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本来人生就已多舛的普通的共产党员,将一位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接到家里奉为“老母”。1992年,她又到敬老院赡养照护34位五保老人。18年来,她用双肩担起一个“孝”字。5000多个日日夜夜,她视老人如“亲爹娘”,以儿女般的真情关心呵护着老人,始终如一。 长相平平常常,衣着平平常常,初见这位女青年,就能从她身上看出农家妇女那般厚道劲儿,朴实劲儿。走在街上,人们是很难把她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而一提她的名字——范素云,在张集、在虞城乃至在商丘知道她的人都会说一句:“她是个好人!” 18年来,范索云这位离…  相似文献   

12.
案例:家在农村的谭老汉有两个儿子。早些年,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兄弟俩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9月2日《羊城晚报》刊登言者的文章,文中指出76岁的郭老汉近日将三个女儿告到通州法院,称自己身患重病,要求女儿每人每月支付500元赡养费。据称,老人其实退休工资较高,并不缺钱,也没啥病,打官司只是因生活孤独,想借机跟女儿们见见面,说说话。经法院调解,最终三个女儿承诺以后常回家看看老父亲。在传统语境中,老无所依就是缺衣少穿、无儿女赡养,但在现实中,有儿有女,不缺吃穿,老人照样孤苦无依,于是有老人使出种种“苦肉计”,以引起儿女关注。就如郭老谎报称病,将三女儿告上法庭,为的只是想多与女儿们见见面。“常回家看看”入法时曾引起舆论争议,许多人都认为此条款执行难。而今看来,若想法规不成为一纸空文,除了道德教化,让孝道深入儿女的观念,同时,也有必要完善细化法规条款,令其人法也入心。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生活在北京市东城区的民政对象有福气,因为他们遇到了民政局这样一拨好人,整天为他们忙前忙后;有人说遇上难事找“民政”,一封信、一个电话,他们准到…让我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例吧。孤老们的“儿女们”1993年5月,民政局接到一封一位16岁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爷爷王永福是位革命军人,1944年入伍,1949年因伤退伍,解放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靠理发为生。老两口无儿无女,十几年前领养了自己作孙女~家三口的生活十分困难…··接到来信后,民政局的同志坐不住了,优抚科魏敏德当天就骑自行车按照信中的地址来到了王永福老人…  相似文献   

15.
读了2013年第18期《民主与法制》刊载的《母亲缘何遭遇“被死亡”》一文,心情无法平静:竞有此事,岂有此理?然而这是事实。 一位独自生活的七旬老人,在不孝子伪造她死亡等材料之后,住了多年的蜗居突然间成了他人的房产,尽管x,/簿公堂、赢得了官司,想要收回却遥遥无期。这样的逆变对无辜的老人不啻“祸从天降”,更不知何时了结。而像这样搜肠刮肚地算计老人的“坑老族”,显然是“非常之人”。指望他们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0,(11):32-32
“能帮就帮”是南宁市的城市精神。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中,该市以社区为依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能帮就帮,真情关爱空巢老人”主题活动,积极探索新型为老服务模式。他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世界“三七之乡”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00多万各族儿女,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十分敬佩,对他的去世,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悲痛之情。据壮家老人讲,早在百色起义时期,在追随邓小平、韦拔群闹革命的壮家儿女中就流传着邓小平保护“国宝”——名贵中药材“  相似文献   

18.
桃红柳绿,春暖花开。3月12日,四川省副省长欧泽高在苍溪县陵江镇文焕村探访了韩绍金、韩绍义和任成志三位老人,并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欧副省长是专程前往苍溪县参加四川省救灾救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座谈会并调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欧副省长对韩绍金说:“老人家,你们村开展养老保险吗?”“开展了!”在一旁的韩绍义、任成志两位老人补充说:“前年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好不好?乡亲们都愿不愿参加?”欧副省长接着问。“养老保险是政府给农民办的好事,领导为我们想得周到。”三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19.
何礼利 《湖湘论坛》2001,14(1):78-78
所谓“非议”,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带有某种贬义的议论。领导者生活在群众之中,一切领导活动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人们会更加注重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领导者发出“非议”。领导者要正确对待“非议”。  一、要独立地思考“非议”  印度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完了,孩子骑驴回来,老人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孩子,说他不懂事,叫老人徒步。后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便急忙将孩子抱到驴子的鞍鞒上,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于是他们都下来…  相似文献   

20.
南京调速电机厂工程师张国才与史文富老汉的女儿史彩云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史彩云不幸于1972年去世,撇下了一对年幼的儿女和年老耳聋的爹、张国方毅然挑起这副沉重的生活担子,拉扯小儿女.照顾老岳父。8年后,张国良与小学教师曾宪苹再结良缘,有人以为史老汉这下不仅失去女儿,也要失大女婿厂。然而,重建家庭并没有冲淡张同才对老人的一对爱心.他还为老人“赚”回一个女儿。曾宪苹温柔贤惠.冈张回才一样孝敬老人。每遇假日,张国才总要带妻子、背着女儿从市区来到郊区.为老人洗衣洗被做家务,给他捎上一点吃的和穿的,奉上一份浓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