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论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勤国 《法学研究》1996,(2):151-160
一、引言 1995年第2期《法学研究》刊登了梁慧星先生的判解研究成果《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平衡》(以下简称梁文)。梁文不愧名家力作,读后颇多启迪。但作为终审裁判之败诉方《广西煤矿工人报》(以下简称煤矿报)的一、二审代理人,深感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平衡不只是个案问题,其所涉及的法理和法律价值,值得探讨,故撰此文,不妥之处请梁先生和理论界人士指正。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衡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1994年12月6日出版的《北京广播电视报》第一版《电视节目预告表受法律保护》一文,报道了引起广泛关注的《广西广播电视报》诉《广西煤矿工人报》侵权案二审终结,柳州地区中级法院判决电视节目预告表受法律保护,责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并公开赔礼道歉。同年12月19日出版的《广西煤矿工人报》头版以本报讯方式宣布该报编委会对照有关实体法及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讨论后认为,柳州地区中院对本案的判决缺乏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麻昌华对死者生前名誉法律保护的讨论,虽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已有定论,①但在保护依据的阐释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说明。杨立新等三人在《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上发表了《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一文(以下简称“杨文”...  相似文献   

4.
论沿海水路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货损赔偿责任□马战魁莫雄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沿海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关系不受海商法调整,而是由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据此制定的《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水路货物运输规则》(以下简称《货规》)调...  相似文献   

5.
也谈产品责任的几个问题──兼与孔德然同志商榷胡家强《政治与法律》93年第5期刊载孔德然先生《论产品责任案件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孔文),笔者悉心拜读,颇受启发,然而对其中某些观点未敢苟同,在此谈几点看法。一、产品责任概念的界定对产品责任概念的界定。是...  相似文献   

6.
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谢晓尧刘恒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作企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法》)独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如何认识先行回收投资的性质,理论...  相似文献   

7.
“一个具体的法律内容完全不能排除解释的必要性”,法律适用的过程也就是法律解释的过程。《公证法》第39条、《公证程序规则》第十章规定了公证复查制度,张敬晖先生的《下列问题应在公证复查制度中再明确》(以下简称“张文”)和李全一先生的《也谈公证复查中的问题——兼与张敬晖先生商榷》(以下简称“李文”)两篇文章可以视为对公证复查制度的适用解释。本文是针对上述两篇文章阐述旧题的整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也论尸体的民法保护──与杨立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尸体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民法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视点。尸体应当受到保护,这基本上已成为定论,但在尸体属性及具保护理论等方面,仍存有相当之争议。杨立新先生在《论尸体的法律性质及其民法保护》一文(载杨立新《民商法判解研究》第三辑)中,将尸体视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并认为对尸体进行保护的依据是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对此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拟就在本文中也谈谈关于尸体的民法保护问题。 一、尸体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物 杨立新先生将尸体的性质称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在我看来,这种观点难接受。首先,“所谓利益,就是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的持有行为不是不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我国刑事立法中首次明确出现“持有型犯罪”o这一来自异域的法律现象以来,“持有行为”便以其独特的容姿吸引了理论界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持有行为性质认定的争论:有人主张应将它归属于作为或不作为,有人认为应视之为一种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第三种行为形式。后一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三论第三犯罪行为形式“持有”》”(以下简称《三论》)一文中,得到了学界许多人的赞同与支持。《人民检察》1999年第2期上的《论刑法中持有行为的归属》(以下简称《归属》)一文,认为第三行为形式的观点“不符合逻辑”,仔细读过此文…  相似文献   

10.
雷兴虎  刘斌 《政法学刊》2010,27(4):5-10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规定了债权人可以作为诉求主体启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但在营利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现代公司中,该制度尚未能满足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债权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作为诉求主体启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而拓宽公司法人格否认诉求主体的范围又是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也论悬赏广告的几个问题——与何红锋、徐万鹏先生商榷●陈年冰《法学》1997年第12期刊登了何红锋、徐万鹏先生的《对悬赏广告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对一例涉及悬赏广告纠纷的剖析》(以下简称何徐文),读后很受启发,同时又有一些不同看法,特写此文与之商榷。一...  相似文献   

12.
一、前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第九条的规定,中、英文俱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特区”)的法定语文。法庭使用中文方面,司法部早已订立了一时间表,从1997年7月1日起,香港特区各级法院均可以中文聆讯①。司法部还建议,为双语法官和司法人员提供语文训练,协助他们以中文审讯,并编篡法律常用的法律词录,及设立一个翻译计划,把香港特区的终审法院、高等法院的原讼法庭(以下简称“高院原讼庭”)和上诉法庭(以下简称“高院上诉庭”)的判词翻译成中文②。然而,根据律政司…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实施之前,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涉外经济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之中。1999年10月1日,随着《合同法》实施,《涉外经济合同法》被废止。2000年7月25日起,《解答》也已不再适用。在《合同法》中,第126条确立了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性规定,包括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04,(9):44-44
业务进阶:以案论道·从判例看保障措施案件中“未能预见的发展”的证明问题卢志勇证据适用·“污点证人”作出豁免制度研究徐静村潘金贵判例研究·电视节目预告表是否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广西广播电视报社与广西煤矿工人报侵犯电视节目预告表使用权纠纷案林立·关于合同、信用  相似文献   

15.
论欧洲共同体法的直接适用性和直接效力原则吕国平直接适用性(directapp1icability)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以下简称《罗马条约》)赋予规则(regulation)的一种法律属性,①但欧洲法院总是回避对直接适用性的含义作出正面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的法理分析范启其就理论上而言,公司取得自己股份并非不可能,然而法律基于公司资本充实原则的维护,股东及投资人利益的保护,股东平等原则的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似有作某些程度上禁止的必要。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缔约过失责任自1861年首次由德国学者冯 ·耶林提出后.历经百多年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现已被许多国家接受、认可。对缔约过失责任这一论题,学者讨论甚多,笔者仅就我国相关法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有关规定加以探讨,并分析其中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4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可以说是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但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颁布前的我国合同立法,不难发现缔约过失并未确立为一项概括性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制与道德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王红岩《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这是《条例》确定的三项人...  相似文献   

19.
总结实践经验 体现时代特色──论《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之修改陈伟作为我国技术合同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89年3月发布实施以来,对于保证准确、具体、有效地适用《技术合同法》,推动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起了...  相似文献   

20.
陈磊 《人民司法》2022,(4):39-42
<正>财产刑执行与减刑、假释的关联机制是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2012年减刑假释解释》,已失效)所创立的一项重要制度。(1)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在2014年4月23日公布的《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以下简称《2014年程序规定》)、2016年11月14日公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以下简称《2016年减刑假释解释》)中对该机制进行了完善,并把关联的对象确定为“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