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孔子有无法律思想?对这一问题,法律思想史界存在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论者认为,孔子有法律思想;也有个別论者认为:“孔子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法律思想。”(程天权:《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后者认为:“我们既看不到他(指孔子。笔者注)对法律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什么见解,又没见过他对立法提出过什么原则,对于法律如何为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孔子没有提出过任何理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德意识系统化的思想家。他熔法律和伦理于一炉,确立了伦理法律思想,对我国封建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法系能比世界上其他法系更早地甩开宗教和神学的束缚而独树一帜,这与孔子伦理法律学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看法  相似文献   

3.
寻求“自我”——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5,27(2):166-174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的变化来看,自法学在祖国大陆复兴以来,这一学科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创建、探索、发展三期,虽然各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寻求‘自我’”是其总特征。这一总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明确研究对象;摆脱机械地以“五种社会形态”来设置篇章体例;摆脱以西方法学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法的模式;揭示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规律。破译法的文化遗传密码、注重实证研究、重视礼和礼制研究,是中国法律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法学家,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的法律思想,而关于预防犯罪的思想刚在其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孔子的这一法律思想作一番粗略的探讨. (一)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对于犯罪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不能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犯罪分子这些“孤立的个人“能不能加以教育感化?孔子基于“仁”的思想体系、民本主义思想、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以及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法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1981年,我们提出儒家法思想是“伦理的法思想”。后来在《孔子的法律思想》中,我们对儒家伦理法作了一定的阐述。我们的抛砖引玉收到较好的回应,学术界的师友们有批评质疑的,也有赞同并进一步作论证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在介绍大陆孔子研究中,已注意到了我们关于儒家伦理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一、孔子所向往的西周“礼治”,代表的是西周大一统的政治法律秩序.“礼崩乐坏”首先意味着法律秩序的崩溃,因此,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复礼”显然包含着恢复西周法律秩序的含义.二、孔子的“德治”思想中并不排斥“刑治”,“宽猛相济”同样是孔子刑法思想的基调.三、孔子在容隐问题上有双重标准,即一般犯罪容许亲属相隐,而重大犯罪不得容隐.四、孔子杀没杀过少正卯,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但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孔子基本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种肯定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九月八日,中国法律史学会在济南召开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全国各政法院校(系)、研究机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余篇。与会同志就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法律思想有无体系、其思想的内容与实质、有关的历史分期和事件、研究法律思想史应取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9.
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法律史学逐渐定位于四个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撇开这中间一个明显的地域遗漏(东方难道没有自己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吗?)不论,也不管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一股脑塞进“外国”这个单位有多么武断,单就几十年来制度史、思想史各自所确立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而言,也很难说它们已经涵盖了法律史学的各个领域。笼统地说,法律史学当然是研究法律制度及法律学说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问题是“法律学说”是极宽泛的名词。它既包括对法律的概念、本质、职能、内在构造及其与相关社会因…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北方法学》2013,(6):117-123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体例为学科发展和法律思想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逐渐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法理阐释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并衍生出法律思想史的国学、法哲学、部门法和法文化等研究维度。作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传统法律思想研究应该在构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学图景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法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一大特点。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都主张“以礼辅刑”、“德刑并用”……。到了西汉时期,儒家的这些思想——一开始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实现。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内容上来(如汉武帝和汉章帝时先后出现了反映儒家伦理观念的“首匿相坐法”和“轻侮法”)。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种断案方法——“春秋决狱”,儒家的一些经典直接成为审判决狱的根据。这种引经断狱之风盛行两汉、魏、晋、南北朝,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封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提出了“必也使无讼乎”的思想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孔子的这段论述 ,我们也许会得出孔子企图取消社会的法律制度 ,完全用“德”来统领世界的结论 ,与法家用“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① 达到长治久安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当然是一个误解 ,是一个没有全面考察孔子的思想及其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所产生的误解。但是 ,这个误解触及到了重大的理论问题 ,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思想 ,提供了契机。一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宗法制就是以宗族的血缘…  相似文献   

13.
《法律史学》是研究中外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和各种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及其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整个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它划分为《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四个分支,在我国政法院系的教学计划中,这四个分支就是四门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代文帝和景帝刑制改革,以废除肉刑为中心,是中国法律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思想背景是“新道家”思想,即综合了儒家、法家、黄老、阴阳家等思想因素,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先声和最重要的过渡基础;它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乃至人类法律文明史上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庆明 《法学研究》1985,(3):62-67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三六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又“铸刑鼎”。郑国子产“铸刑书”时,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激烈斥责;晋国“铸刑鼎”时,遭到孔丘的无情批判。春秋时期这场“铸刑鼎”与反“铸刑鼎”的斗争,不仅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文明史中带有分界标志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一向不被史学界所重视,只是在批判孔子思想时着重提到。近来,学术界重新评价孔子的呼声渐高,持肯定孔子思想的学者,有的对《左传》记载孔子批判晋“铸刑鼎”的话提出疑问,认为此话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合,因此断定孔子批判“铸刑鼎”的这段文字不可信。  相似文献   

16.
法家的重刑思想值得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家的重刑思想值得借鉴艾永明“重刑”思想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思想多有批判和否定之词,认为这种主张在政治上是地主阶级残酷本性的体现,在理论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譬如,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科学》2015,33(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仁”源于东夷民族母哺其子、抵足而眠等风俗习惯.“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友爱、尊敬和合作.“相人耦”精神在殷周政治法律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孔子把朴素的“相人耦”习俗加工成为“人己和”思想,完成了“仁”的哲理化.同时形成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亲属相和的礼治思想,君民相和的德治思想,君臣相和的贤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缺乏,已经是影响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古典法律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承和重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典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遭遇是:在学术界,研究者不能进入思想,存在重“外在解释”轻“内在创造”的弊端;在司法实践领域,古典法律思想处于潜藏状态,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导致了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当代中国法律思想的创造和成熟,必须完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移植的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在中国实现成功的转化,同时也要传承古典法律思想,并对它做创造性的推展,使它成为当代诉讼活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我们祖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认为从事法学研究和政法实际工作的同志,最好能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学点中国法律思想史,不但具有历史和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时,中国学术界较为混乱,特别是关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问题,尤为如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马克思主义方针鼓舞下,一批学者又对孔子研究开始了清理和开拓工作。就在此时,俞荣根同志选择了“孔子的法思想”这一课题,勤恳精细地耕耘。1982年开始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接着与他的老师杨景凡同志一起写了《论孔子》一书,以孔子法律思想为主要论旨,在诸多方而,有所发明,引起海内外的注目。我在拙作《孔子评传》中曾引用了该书的个别论点(见《孔子评传》199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