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李培林撰文指出,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转型,使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处在中国同一个发展时空中。我们过去谈论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时,还是在一个现代化的框架里,总的来说是一个涉及农村的问题。现在谈论“新三农问题”(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终结问题)已经无法排除全球化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农业经济学家呼吁要跳出农村寻求解决农村问题途径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试论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灿云 《探索》2003,(6):69-72
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简单过程,而且是一次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手段.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加快推进城镇化,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村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首要目标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富,能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阐述了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加速增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次伟大变革。面对农业内生型发展无力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张力、农村自然发展带来严重生态问题以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引发诸多新三农问题的社会现状,如何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境,解决传统农业产业无法使农民大幅增收、农村跨越式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制度引领等问题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构建国家农业主体功能区,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示范区,探索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国际差距、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为农业发展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看,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  相似文献   

6.
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傅水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因为农业不能上台阶,综合国力上台阶无从谈起;农村经济发展不了,就拖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农民生活水平不上新台阶,农村实现不了小康,全国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但是...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在于经济非农化与政府的重农化。文章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出了三个对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与政府重农化,其中特别强调9年制义务教育应该尽快实现全国免费,不如此,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作者最后提出应该用非农化取代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传统提法。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键。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双流县重视农村教育,取得了经济繁荣的辉煌成绩。为了实现县域经济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三农视野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选择与定位不仅仅关乎农业经济问题,而且是更加关乎9亿农民的出路问题和农村社会繁荣问题,甚至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中的战略选择的政治社会问题。期待通过土地产权变革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对农民权益的保护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浪漫化的想象,忽略了当前农村的差异、农民的分化和土地性质的不同,土地制度的安排最重要的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和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联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宏观意义上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跳出农民在农村搞农业的狭小圈子。就农业谈农业,对现时中国来讲,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取决  相似文献   

12.
农民社会地位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地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内核,从制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给予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才能构建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秩序.  相似文献   

13.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通过大批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下派到农村一线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社会基本保障,不仅是现实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以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更是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农村大局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摆脱农村落后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就必须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创造公平的信息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社会基本保障,不仅是现实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以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更是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农村大局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一种农村超强控制模式--改革开放前国家与农民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前,国家力量在农村社会超强发展,对农民的管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农民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进一步扭曲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这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深层的历史原因.因此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三农问题"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要实现由“快走”变“快跑”,就必须解决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这“三化”问题,而“三化”都与“三农”有直接关系。目前,影响和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尤为突出的是自然灾害、农村现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以及农村“两个剩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洮南市委通过主要抓“四个调整”实现四个转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生产结构和总量对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何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行土地经营窥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玲 《世纪桥》2009,(13):79-81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