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清代台湾妈祖信仰十分兴盛,也产生了很多的有关妈祖信仰的碑刻。这些保留下来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台湾地区妈祖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对保存和传承妈祖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妈祖文化是我国政府唯一认可的一种民间信仰,在我国沿海及台湾省,在东南亚、殴美等地区的国家中有众多的信徒。妈祖信徒把妈祖神祆看成是超人的力量,产生了类似宗教的信仰感情和情感反应,在遏制妈祖信徒行为失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妈祖文化在促进闽台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已经产生并仍在继续产生着重要作用。但是,妈祖文化是唯心主义的道德文化,对社会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商帮移植进武夷山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信仰群体与信仰形态均发生了嬗变。当下妈祖信仰在武夷山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莆田文峰宫是我国妈祖信仰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庙宇。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对文峰宫妈祖信仰的由来、变迁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爬梳,并重点考察了文峰宫与海内外,特别是与台湾之间交流的情况,展现了文峰宫在弘扬妈祖文化和促进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明代妈祖文化传播与传承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修建妈祖行宫成为海内外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妈祖文化发展成为朱明政权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伴随着明代大规模的海上外交活动,妈祖文化逐渐得到海外各国的认可,并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地位,使妈祖文化走出了国门,融入了世界,逐渐演变成为世界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是基于妈祖的感人事迹而形成的,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和平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有关传说、文献、祭祀、进香、巡安、庙会等为传播途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历史时期,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为合拍。以妈祖文化为抓手,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必将有助于民心相通。我们应继续做好妈祖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和传下去的工作,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加强古田临水宫陈靖姑信仰文化的重构与记忆的传承,有利于唤醒两岸集体记忆,强化两岸文化认同。通过对陈靖姑信仰文化核心精神进行记忆塑造、运用现代媒体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强化记忆、注重发挥文化交流中民众的主体性等,可以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中临水宫陈靖姑信仰文化重构与记忆传承。  相似文献   

9.
城隍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福州和台湾地区的城隍信仰一脉相承,应该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陆应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并加强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方面的交流,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妈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献浩如烟海。妈祖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与妈祖文化研究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是滞后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状况,《妈祖文化千年史编》课题组整理、编辑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系列丛书。文章就这系列丛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指出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妈祖文化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寻根诉求和共同的和平企盼;妈祖文化认同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力量,妈祖文化传播是统一战线凝聚民心的优势动力,妈祖文化影响是统一战线对台工作的强大推力;尊重、合作与发展是统一战线工作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巫罗俊是闽西客家巫氏的先祖,在巫氏族人祠堂中,他比较罕见地以塑像的形式为后人祀奉;而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基立业的壮举,更使得其由"祖"而"神",升格为宁化县的土地神。清中叶闽(粤)客家巫氏族人大量移民台湾,他们数典不忘祖,皆铭记巫罗俊为始祖,并慎终追远,直至今日仍坚持定期到宁化巫氏公祠赡拜祖先,表现出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为"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  相似文献   

13.
湘潭是清代著名的交通贸易枢纽,各省商帮汇集于此,建立会馆,形成商业社会的繁盛局面。闽商是其中较活跃的一支力量,在清前期迅速获得发展壮大。《类成堂集》详细记录了闽商会馆“十闽堂”依托妈祖信仰勇于开拓,继而发展壮大,大量购买田地、房屋、店铺,举办节庆活动,祭祀神灵,制定规约,举办演戏等文娱活动的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闽商在湘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的"海峡百姓论坛"迎来了第四届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历时四届,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推动近百个姓氏的30多万人寻根谒祖。6月23日,"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在台湾南端的高雄市举办,与历届相比,盛况空前,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实现多项新的跨越。研究、探讨了台湾原住民与福建历史渊源关系,提出了台湾原住民和汉族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观点,应用现代科学来验证闽台同根同源。虽然台湾有本土化的质变,但源头始终跟大陆脱离不了关系。论坛始终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以地对地、以姓对姓、以民对民,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血融于水的亲情,展示了海峡两岸宗亲姓氏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歌仔戏由漳州的锦歌嬗变而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歌仔戏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台湾歌仔戏再传回闽南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芗剧。在歌仔戏的形成、发展及传回闽南传播、艺术形式的转型中,政治环境是影响闽台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外因,民间团体是推动闽台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交流学习是闽台两岸民间文化共同提高的主要因素,传承创新是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榕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在台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源于福州的民间神祗主要有临水夫人、张圣君、王审知、水部尚书、天都元帅、五帝等。榕台民间信仰有许多共同特征。加强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和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既为海峡两岸民间自发,更是闽台两岸两地百姓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百姓论坛与历届相比,规模空前,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实现多项新的跨越,形成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本次论坛凸显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彰显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理念,蕴含着“两岸同心,共谋未来”的精神,提供了应用现代科学来验证闽台同根同源的佐证,首发《闽台百家姓》把两岸姓氏学术研究提高到新起点。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血融于水的亲情,展示了海峡两岸宗亲姓氏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