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汶川地震看国际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国政府、各国组织都纷纷向我国提供了资金和物资援助,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接受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此次国际援助的主要特点是:援助国家和国际组织多、援助款物数量大和援助速度快,它体现了国际援助在当代国际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精神的共识。所以说,这次对华援助是国际援助领域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对外援助工作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对外交往能力的提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援外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援外的战略性任务,作出了一些新的决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迈开了新的步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也逐步加强,外事活动逐步增多。在对外交往中,个人的言行常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因此要注意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习惯以及国际交往中的通行惯例,掌握对外交往中的礼仪常识。本栏目每期介绍一个方面的对外交往礼仪,希望能对我省各级干部在接待外宾和走出国门考察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实施对外援助,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应对全球化危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随着对外援助工程的开展,日渐突显出的外援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上的制度欠缺等问题,使我国的对外援助工程面临诸多困境,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外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9月26日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援助南部国家的新计划,再一次引起对我国外援问题的讨论。由于对外援助工程的战略意义,我们有必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法律体系,构建监督体制等途径对其予以规定。从而不但落实宪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的要求,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在60多年的对外援助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援助思想。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1974年为对外援助思想初步形成阶段,1975—1992年为对外援助思想改革调整阶段,1993—2002年为对外援助思想深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范畴。国际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与国家、社会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当代国际社会的本质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统一性和整合力,而非无政府主义状态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要认清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客体地位并承担相应责任。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核心,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处理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对外交往形势。为了改善对外交往状况,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与共产国际建立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努力与西方国家交往。不仅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也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党的自身发展。延安时期党在对外交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于今天党开展对外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谓“国际制度” 现在所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都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是否进一步融入国际制度的网络。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交往的频繁,客观上国家之间的行为需要相互协调,最后形成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10.
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然科学有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技术存在,社会科学也同样应该有相对应的社会技术存在.有专门研究自然技术的学科,同样也应该有研究社会技术的学科--社会技术学.所谓社会技术学就是研究人与人或人群与人群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或一定的利益,在相互交往中联系、沟通、协作的方式、方法或手段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资源。在国际上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是我国当前国际交往的重中之重。国家对外宣传承担着国家形象建设的主要工作,但国家对外宣传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国民外宣的辅助。国民外宣有助于传播国家的正确信息、建构国家的积极形象。国民跨文化交往能力是有效的国民外宣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外援助,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理论和原则。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与实践上的偏差,原因是毛泽东对外援助思想在实践中受到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制约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10,(19)
<正>我国的对外援助作为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受援国的一致好评。前不久,国务院召开第九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60年来我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经验,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认为,已经获得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的人民的斗争。他充分考虑到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背景,从战略高度对实施对外援助做了多重思考。一、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1955年的万隆会议,推动着国际反帝、反霸斗争进入新高潮。这一时期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世界,随着人类对自身面临的共同危机的认识,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的加强,交往和对话已为人们所日益关注。在国内,基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之需,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大意义。因此,当今世界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交往问题的研究。然而,从以往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人们对交往问题多侧重于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实证学科的具体性探讨,而很少从哲学角度进行一般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面对各门实证科学对交往的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面对着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活动和横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总体上揭示社会生活的历史过程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应该对交往进行理论上的科学论证。故此,本文拟就唯物史观交往范畴的含义、特性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4)
"人本全球化"即以人为本的全球化,它是对全球化现象中人们的跨国界、跨文化、跨时空的社会联系与交往现象的概括。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于认识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全球互动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人本全球化"旨在从微观层面探讨人的全球连接及其跨国社会关系对其所处的本地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人本身发展的意义,从而使全球化的研究回归到社会学范畴,并纠正全球化研究中太过宏观的偏向以及"目中无人"的盲点,以填补全球化研究文献中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研究层面而言,"人本全球化"是一种把视角放在个人层面上的涉及跨国界的行为、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其研究分析的"基本单元",进而归纳出某种跨国界行为、交往、关系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特征的全球化研究。从方法论角度而言,"人本全球化"是把个人放在全球系统中加以研究,强调和突出全球范围内人的活动以及人们的多层面、多样性的社会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正是社会学家在全球化研究中可能采用的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政策处于形成与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政府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改革。2005年以来,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交往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交往可以分现实社会交往和网络虚拟社会交往。网络交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处于动荡、分化、改组之中。特别是从60年代起,广大亚非拉国家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高潮;这一时期,美国入侵越南,中苏关系由盟友转变为对手,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异常严峻。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保障国家安全等,中国在“文革”期间大规模地开展了对外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为反对霸权主义、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强烈海啸无情地偷袭了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人类社会的浩劫。海啸发生后,受灾国积极开展自救,国际社会进行了及时的紧急援助,跨越国家、种族、肤色的救援活动随处可见。受灾国的正常生活开始慢慢恢复,防疫重建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但是,国际社会也暴露出缺乏有效组织和系统指挥,未能发挥最大援助效益的问题。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间国际救援组织,救援活动得不到有效组织和协调。首先,国际社会的救援活动缺乏统一有效指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救援行动得到了众多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