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
华中根据地妇女较多地参与生产劳动的原因首先是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妇女的劳动习惯有关。其次是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再次是地狭人稠的人口分布状况也迫使男性劳动力寻求家庭以外的收入谋生,从而使女性替代了部分男性劳动。虽然妇女广泛参与生产劳动对改善其家庭地位有一定作用,但与其对家庭的贡献并不相称。  相似文献   

3.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工会应当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会应监督劳动合同履行情况,指导职工与企业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完善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建设四有职工队伍,提高劳动力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大量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劳动素养培育 的渐进性和具身性,我国劳动教育目前存在学段间系统性欠缺、协同性不足等问题。由于时空壁垒和学段目标 的限制,各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没有科学规划之前,难以全面落实。本研究以教育系统论为根本依据,针对 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结构上逐级延伸且次第整合、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偏重却又有序耦合的特点,建议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始终契合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围绕各学段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情境, 在劳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中以学生的个体基础为前提,递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可以有效打破劳 动教育的时空壁垒。同时,通过纵向进阶、横向协作的方式,打造区域性学校共同体,全面绘好劳动教育一体 化的经纬图。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劳动教育,事关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师资队伍不全、“五育”融合度不高、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建议:劳动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及其价值底蕴,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要多元协同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立贯通“五育”的劳动教育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回眸历史,中国百年劳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探索推进、稳步发展、创新飞跃四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为政治动员服务、为生产建设和阶级斗争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素养教育服务的价值侧重。总结百年历史演变,劳动教育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始终将党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发展方向、将多样的教育形式作为重点要求,这为劳动教育的继续开展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在剖析劳动教育发展的复杂形势和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确立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本质底色、构建多方共育的教育格局,从而发挥劳动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筑基、育人。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研究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亦有着独特的价值.这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实...  相似文献   

9.
开展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 意义重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为 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现实指引。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劳动教育与“大 思政课”共享育人格局、实现内在耦合、具有本质联系。当前,我们仍面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亟须完善、实践 领域有待拓展、保障措施不够充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 搭建劳动教育大资源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当下我国社会对家政职业的认可度仍然较低,严重制约着家政行业职业化、规模化发展。菲律宾的家政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基础,不仅使家政劳动意识得到启蒙传播,国民树立起了公平职业观念,更助力培养家政专业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造就了世界品牌"菲佣"。菲律宾完备的家政教育体系为"菲佣"职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撑。借鉴菲律宾经验,为推动我国家政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建设,研究建议:加快构建覆盖教育全过程的家政教育体系,大力传播家政劳动意识,提高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同;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完善高等家政教育体系,吸纳更多人力资源进入家政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一体化的家政人才培育体系,切实保障和提高家政行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 探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目的具有共性,在教育方式 上均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 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有了新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更多领域,升华为内涵更丰富 的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依托,互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较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有数万产业工人,建矿后的几十年间,矿工进行了数十次罢工运动,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英国资本家、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劳动竞赛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深化活动内涵,提高劳动竞赛含金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营造创新环境;强化竞赛中技术创新的地位,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民心向背,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成长成才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劳动教育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关系。研究认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家庭教育错位、 学校教育缺位、社会教育低位等方面的掣肘,其内在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建议:从构建共同体劳动教育理念、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劳动实践育人功能等方 面着手,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关系到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变革时期,身处其中的劳动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目前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征的转型期劳动关系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转变,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讲就是向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本研究运用修正的“渐进—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的不良指标、负面的政策反馈、焦点问题和事件构成问题源流;执政理念和价值选择、民意表达构成了政治源流;领导核心的推动作用、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地方探索和经验、网络媒体的助推形成政策源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讲话打开了政策之窗。研究认为,在有限理性视野中,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渐进调适的过程,中国语境下本土化因素对各源流产生重要影响,各源流渐进性明显,要关注网络对各源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强化政策执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重要的用工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此构建了框架性的规范,但在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用工单位的法律地位、劳动合同解除、适用范围、责任分配等方面留有与实践不符或理论上仍需探讨的领域.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等五个方面完善法律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