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制度性及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引致他们在就业、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法律保护并成为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国家制度、法律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在从法律视角提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本文结合反就业歧视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加强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途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禁止就业歧视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和禁止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突出和重要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大背景下,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制定《反就业歧视》,成立专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机构,确立工会在反歧视中的职责,加强国家和政府责任等措施禁止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12日,中国正式批准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批准该公约将进一步明确国家在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方面的责任,促进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推动我国构建完整的反就业歧视机制,培育和提升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析就业歧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打破原有界限,日益活跃的今天,就业歧视问题也凸现出来,成为阻碍劳动力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歧视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公,而且对劳资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雇员和雇主双方都受损。应当制定相应的反歧视法律,以维护社会正义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对制定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可行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看,还是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在要求来看,都有必要用法的形式对就业歧视行为实行制止和限制。因此,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不但有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指导,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并且有我国宪法和法律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国家担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是国家的国际法义务。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但国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将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制定政策框架,还是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无论是对农民工搭建公共就业服务的平台,还是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工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国家出面加以统筹研究解决。因此,反农民工就业歧视,国家仍要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的反就业歧视机理及其制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理。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机理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法本质要求的反就业歧视双向联动调节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究其类别主要有性别歧视、体格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制度歧视.就业歧视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就业歧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刊启事     
在《法制日报》2007年2月14日撰文,提出了他对就业促进法的三点期待。其一,期待“就业促进法”能严厉禁止和惩处各种就业歧视。笔者认为,当下的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着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歧视、健康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等等。显然,这些大量存在的歧视,不仅在总量上对充分就业的实现构成极大的妨碍,而且在品质上更是对公平就业环境的严重侵害,必将置那些相对弱势的劳动群体于更加恶劣的就业处境中,恶化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现行法律对女性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规定不足,难以解决女性劳动者力量弱小、举证难、现有诉讼制度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保障我国女性平等就业,需要构建女性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从正当性、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其的法理基础。并对该制度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究:原告资格以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为主,新增专门的平等就业管理机构;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抗辩事由应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真实职业资格、小微企业豁免制度等;法律责任形式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两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因涉及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关注,它有力地推动着传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即将十五年之际,本研究从"实践实施""社会价值""立法属性"及"立法宗旨"等角度,对其探索、实施与推动予以回顾探讨.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法》是最为典型的社会法,对于"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雇员向媒体或有关监管部门"吹哨",可以及时制止公司违法甚至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起到减轻政府监管压力的作用。但是雇员的吹哨行为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却违背了对公司的忠诚义务。雇员"吹哨"的正当性源于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并保护公众利益。如何规范雇员吹哨,控制雇员吹哨的副作用,是我国法制建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员工"吹哨"实现社会有效监督的关键在于依法明确各项权利行使的边界。雇员吹哨的动机及实现的社会效果都是衡量这一边界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引导雇员在边界内理性"吹哨",从而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法”对接CPTPP劳工条款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也有利于避免社会倾销调查。我国“劳动法”对接CPTPP劳工条款的制度框架包括原则性条款、实体权利条款、组织性条款、实施条款和纠纷解决条款。我国“劳动法”与CPTPP劳工条款接合的法律方案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国际层面可利用双边协议争取劳工标准实施的缓冲期、利用程序性规定防止争端解决程序滥用、适时推进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相关公约的批准。国内层面可在海南自贸港提前试行CPTPP劳工规则:在强迫劳动方面,重点推动服刑人员报酬制度改革;在职业歧视方面,重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消除基于户籍的制度性歧视;在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方面,可参考借鉴CPTPP缔约国越南和新加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尤其是劳动合同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是近二十年来法学界研究的热点 问题。国内的社会法研究更多着眼于实在法层面,尤其是围绕法律部门之社会法,难以在社会法与强调自身已 经实现社会化的现代民法之间划出明晰界线。社会法需要进行法理与法哲学思考,通过何为“社会法”之“社 会”、何为“社会法”之“法”、“社会”之“法”与社会法是何种关系这三个问题揭示社会法的特质,继而 论证劳动法作为典型的社会法,难以在民法体系内实现逻辑自洽。此外,社会法的核心是有机体内的伦理规则, 但并不完全排斥契约,合意的“触发性作用”仍不可或缺,劳动争议可以在一定范围适用民法规则。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historical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Canada. We examine women’s efforts to gain entry to law practice and their progress through the last century. The battle to gain entry to this exclusive profession took place on many fronts: in the courts, government legislature, public debate and media, and behind the closed doors of the law societies. After formal barriers to entry were dismantled, women continued to confront formidable barriers through overt and subtler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 Today’s legal profession in Canada is a contested one. Women have succeeded with large enrolments in law schools and growing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ofession. However, women remain on the margin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in law practice. Our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official data on the Canadian legal profession demonstrates that women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private practice, have reduced chances for promotion, and are excluded from higher echelons of authority, remuneration, and status in the profession. Yet, the contemporary picture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lso reveals that women are having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rofession of law in Canada by introducing policy reforms aimed at creating a more humane legal profess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